1/0
讲武谈兵|乌克兰为“豹2”挂反应装甲,对德国货没有信心?
澎湃新闻2023-04-12 07:18:42

乌克兰为“豹2”主战坦克加挂反应装甲。

近日,国外媒体披露了一张乌克兰对“豹2”主战坦克进行改装的照片。从照片上看,这辆“豹2”主战坦克应当是波兰最早交付给乌克兰陆军的“豹2A4”,而乌方的工程人员正在为其加装爆炸反应装甲。

西方国家研发的各型第三代主战坦克为何几乎都没有装备爆炸反应装甲?这批“豹2”主战坦克改装完成后性能上将有哪些提升?

从“接触-1到“利刃”

从照片上看,“豹2A4”主战坦克在车体前部首上和首下装甲板上安装了爆炸反应装甲模块,根据外观可以判断,其正是从苏联时代沿用下来的“接触-1”。这是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研发装备的第一代爆炸反应装甲。事实上,苏联也并非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坦克装备爆炸反应装甲的国家,一切的源头还要从20世纪70年代说起。

20世纪60年代末期,有一位名为曼佛雷德·黑尔德的德国物理学家专程赶到“六日战争”后的西奈半岛,考察埃及以及以色列两国陆军主战坦克的战损情况。当时,身处冷战最前沿的联邦德国承受着面对华约有可能发动大规模装甲进攻的巨大压力,如何大幅提升本国主战坦克的装甲防护就显得尤为关键,而这名德国物理学家就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

通过对战场实地战损坦克情况的详细考察,黑尔德发现有一些破甲弹击中坦克后,其产生的金属射流可以形成“对穿”,即从一侧装甲射入,从另一侧装甲穿出。但是,如果金属射流引发弹药殉爆,则基本上都无法形成“对穿”。由此,他突发奇想,能否研发一种类似“三明治”的新型装甲,两边为钢板,中间为高能炸药层,通过炸药的爆轰波以及形成钢板碎片来干扰、破坏破甲弹的金属射流。由此,他在1970年首先注册了爆炸反应装甲的技术专利。但他提出的这一革命性技术概念并没有受到当时北约各国军方的重视,反倒是被以色列人发现,并且率先完成了工程化设计研发。

加挂反应装甲的“M-60”坦克。

1974年,以色列拉斐尔军械局在黑尔德的帮助下完成了最初的爆炸反应装甲样品,其测试结果证明了确实在抵御破甲弹方面很有效。之后,以色列继续进行研发,最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种绰号为“夹克衫”的爆炸反应装甲。在之后的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披挂“夹克衫”爆炸反应装甲的以色列陆军“百人队长”、“M60”以及“M48”等主战坦克经受了战火的考验,有效抵御了“RPG-7”反坦克火箭弹以及9K14“婴儿”反坦克导弹的攻击。由此,爆炸反应装甲才真正用实战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加挂了反应装甲的“T-64”坦克。

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从最初为“T-64”主战坦克开始配备世界上第一代复合装甲之后,也一直在为如何更好地提升自身坦克的装甲防护能力而绞尽脑汁。但是,当黑尔德提出爆炸反应装甲这一前沿技术概念后,苏联方面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认为其不过是“旁门左道”。直到以色列“夹克衫”爆炸反应装甲在战争中大放异彩,再加上叙利亚将缴获的部分该型装甲样品交给苏联后,苏军高层才真正认可了这一新技术。

于是,由苏联钢铁科学院牵头负责研制,从1983年开始启动,仅用了一年便推出了苏联自己的爆炸反应装甲,这就是“接触-1”。在“接触-1”之后,苏联相关技术人员继续进行改进研发,重点是在保证对破甲弹防御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对付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高动能弹芯。于是,通过布置多层“接触-1”的复合结构设计,以层层干扰、破坏乃至切割的手段,苏联相关技术人员终于研发出了第二代重型爆炸反应装甲,即“接触-5”。据称,该型装甲可以使主战坦克抵御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防护能力提升30%~40%,已经是相当可观了。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接触-5”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采用模块化设计并且提升防御效能,形成了目前的新一代“化石”重型爆炸反应装甲,主要装备在“T-90M”、“T-14”等新型主战坦克上。而乌克兰也利用苏联时代留下来的军工遗产,另辟蹊径,研发了原理不同于“化石”的“利刃”重型爆炸反应装甲。该型装甲采用了聚能射流设计,“以矛对矛”,据称其防御破甲战斗部以及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防御能力更好。不过,由于“利刃”反应装甲的成本更高、结构设计更复杂,此前主要装备在T-84“堡垒”-M主战坦克上。

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西方第三代坦克经常不挂反应装甲。

西方对于爆炸反应装甲的态度

虽然爆炸反应装甲的技术概念诞生于北约旗下的联邦德国,但是北约国家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几乎没有大量采用爆炸反应装甲,以至于乌克兰得到“豹2A4”主战坦克后,还要自己利用库存的“接触-1”爆炸反应装甲为其大面积配装。那么,为什么北约国家对于爆炸反应装甲的反应如此冷淡呢?

为了增强防护能力,苏制坦克普遍加挂了反应装甲。

首先,爆炸反应装甲尽管采用了安全性比较高的钝感炸药,但是依然属于火工品范畴。所以,爆炸反应装甲的储存、使用以及维护保障都要按照火工品来实施。如果处理不当或者发生意外事故,爆炸反应装甲内的钝感炸药依然有可能爆炸。而且,作为化学制品,钝感炸药本身也是有一定的使用寿命的。所以,即使是苏军以及后来的俄军为主战坦克大量配装了爆炸反应装甲,在平时的训练以及演习等活动中基本上都不安装炸药模块,以延长其寿命。以至于当年在车臣战争中,俄军很多主战坦克被击毁后才发现,其配装的爆炸反应装甲内竟然忘记了安装炸药模块,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防御效果。另外,到一定年限后,爆炸反应装甲原有的炸药模块都要统一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再生产新的炸药模块予以更换,这些都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

其次,早期的爆炸反应装甲,包括以色列“夹克衫”和苏联“接触-1”,防御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能力较差。即便是后来苏联研发出了“接触-5”,也是付出了使主战坦克额外增加相当一部分重量和体积的代价。而北约各国主战坦克主要针对的就是坦克对战,其装甲防护的重点也在于抵御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攻击。所以,北约各国军方认为爆炸反应装甲作用不大,付出成本又太高。再加上北约各国认为其第三代主战坦克本身的装甲防御能力高于苏俄同时代主战坦克,这种天然的优势也让他们不必再加装爆炸反应装甲。

当然,如果是针对本国军队的老旧主战坦克,这些北约国家也是有一定的自知之明的。比如,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当时装备的还是相对老旧的“M60A3”主战坦克,面对伊军的“T-72”主战坦克以及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很可能要吃大亏。所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战前为所有的“M60A3”主战坦克紧急加装了爆炸反应装甲。以色列陆军也是如此,爆炸反应装甲主要集中配装在老式主战坦克上,而在号称“以防护力为第一”的“梅卡瓦”系列主战坦克上,我们则看不到一块爆炸反应装甲。

“豹2”重装甲是大势所趋

此次乌克兰为“豹2A4”主战坦克加装“接触-1”爆炸反应装甲备受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型坦克在装甲防护上确实有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事实上,“豹2”系列主战坦克之所以受到如此多国家的青睐,目前已经装备了18个国家的陆军,主要在于其火力、防护、机动以及信息化等几方面性能的均衡发展,其中,又以“豹2A4”最为经典,之后的“豹2A5/6/7”以及众多改进型号,都是以前者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但是,各方面性能都很优秀,那么换一种说法就是各方面性能也都不够突出。在装甲防护上,“豹2A4”不如“挑战者”;在机动性上,“豹2A4”不如装备燃气轮机的“M1”;在信息化程度上,“豹2A4”不如“勒克莱尔”。在火力上,“豹2A4”也只是与上述几型主战坦克相当,也不算突出。只有当“豹2A6”换装了55倍口径120毫米的滑膛炮之后,其在火力上终于有了最大的亮点。

不过,装甲防护能力却一直是“豹2”系列主战坦克的薄弱之处,对此土耳其陆军在经历了多次重大损失后,恐怕已经痛得刻骨铭心了。所以,无论是KMW公司,还是莱茵金属公司,在“豹2”系列主战坦克后续发展中,重点强化了其装甲防护能力,不过依然走的是增强复合装甲、加装附加装甲以及增设主动防御系统的路线,并没有采用爆炸反应装甲。

如今,当乌克兰陆军从波兰、加拿大以及西班牙接收了总计24辆“豹2A4”主战坦克后,第一步自然就是尽可能提升其防御能力,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加装爆炸反应装甲了。从目前俄乌战场的情况来看,坦克之间的对战其实已经很少见了,双方大多数情况下都采用了“回归一战”的模式,也就是将坦克部队拆分开,与步兵编组作战。在这种背景下,主战坦克所面对的主要威胁并非敌方坦克,而是反坦克武器以及无人机、巡飞弹等。所以,“豹2A4”主战坦克加装“接触-1”爆炸反应装甲后,抵御破甲能力在800毫米以内的各型反坦克武器应该是没问题的。

选稿:周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