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拥抱无障碍新生活,这群人考驾照不再是梦想
上观新闻2023-03-18 11:37:00

第一次练车,张圣易紧张得手里出汗,是教练帮她擦干了方向盘上的汗迹。得益于上海市推进的听障人士驾考政策,这一群体驾车出行不再是梦想。

今年3月1日,残疾人群体期盼已久的《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市残联会同公安、交通、卫健等部门,共同推进本市听障人士驾考工作,实现聋哑人驾考闭环落地,为听力残障人士学考驾照打开了方便之门。

如今安亭驾校每天都有听障学员在学习驾驶。

黄静跟着教练吕涵林的手势练车。

每次练车前,同是聋哑人的教练吕涵林总要重复安全事项。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特教班大三学生潘易(右一)去年年底在其他城市考出了驾照,先一步开上车的案例既让特教班的同学羡慕,更让他们增加了自信。

为了这一天,吴斐和广大听障人士期待已久。“率先吃螃蟹”的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特教部专职辅导员吴斐和她的学生张圣易。

2月8日,在市残联和聋协的助推下,吴斐和张圣易等首批6名学员在嘉定区中医医院顺利通过听力测试,报名安亭驾校,开启梦寐以求的学习驾驶之旅。她所在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是上海市唯一一所聋人全日制本科,至今已办学20余年,吴斐是四个年级近40名特教生的“大姐大”。

家住普陀桃浦的吴斐为搭乘学校班车,每月花费数千元在徐汇租房,单程通行近2小时让她萌生学车考驾照的念头,不仅自己通勤方便,还可照顾年迈的父母。 

吴斐希望本月底考过科目一,尽快上车练习。

平时在校园里骑车代步,让这群特教班的学员对开车有点小自信。

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聋人也能有近乎正常人的听力,她们和普通学生一样课余有很多爱好,比如玩下炫酷的滑板。

由于工作关系,吴斐是个“话唠”,虽然咬字稍有不准,但从来没有觉得与人交流会尴尬,她认为生活中就是个“正常人”。

说到学车的心情,张圣易用“笑脸”表达。她准备6月前拿到驾照。

和吴斐一样,多数听障人士学车,除了便利自己,也担负着沉甸甸的照护长辈的责任。张圣易父母和爷爷都是聋哑人,奶奶给她取名“易”字,希望她的未来成长之路容易些,她学车也是为家里减轻负担,给长辈看病配药提供方便。家住松江的“乖乖女”孙逸凡,则承载了父母对其自食其力的愿望。

孙逸凡不懂手语但熟悉唇语,练车时“看着”教练孙斌说话,并借助助听器完成培训。

 女儿学车,父亲接送。 孙逸凡的父亲在驾校外等候女儿。虽然很宝贝女儿,教练也允许他坐在车里陪练,但老孙觉得女儿将来总要独立,那就从现在开始锻炼。

据上海市残联统计,本市现有8万多名持证听力言语残疾人,其中7万名是老年人,1.5万人正在工作,600多人正在读书。近年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等优生优育举措推行,这个群体已越来越少。目前有数百名听力残疾人有驾车愿望,政策出台为他们实现梦想提供支持。 

“又有新学员来咨询,你能带吗?”安亭驾校负责听障学员报名咨询和服务保障的李老师最近很忙,为学员配备懂手语的教练。

听障人士学车第一关是体检,嘉定区中医医院是目前上海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听力残疾人驾考体检医院。准学员们要现场经过视力、听力、辨色和四肢检查等项目测试,全部合格后,便可报名到指定驾校。 

嘉定区中医医院为听障人士报名学车专设“听力检查室”,配备206名手语志愿者。通过人脸识别进行信息确认、打印照片后,在手语志愿者的陪同下进行体检。

张庆在嘉定中医院接受听力检查。

利通过体检并报名成功,教练孙斌用手语祝贺他。

位于上海国际赛车场内的安亭驾校,被确定为上海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听力残疾人驾考培训基地。为保障聋哑学员学车效果,驾校经过挑选培训,吕涵林和孙斌等三名会手语翻译的教练被确定为听障学员带教老师。相应,培训车辆上的显示屏比普通培训车辆要大,而且可以转动视角,大大方便了听力残疾人学习和培训。

安亭驾校内,听障人士在学车。

吕涵林用手势指导学员练车。

 第二天就要考科目二,练车结束后,同是聋哑人的教练吕涵林给学员谈永存打气加油。

目前,安亭驾校已收近20名听障学员,预计最快的三个月左右有望能考出驾照。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