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宁品读】春水蒌蒿香
上海长宁2023-03-05 18:09:44

无论寒意再怎么料峭,早春的阳光,终究无可遮拦地从树梢渗到田野,再到湖畔滩涂,令那些经过一冬沉淀的野菜,纷纷从泥土里伸出鲜嫩诱人的绿叶,把原野润染得如锦似绣,也将扑鼻的清芬,不绝如缕地撩拨起人的嗅觉来。其中,香味最为馥郁的,当属弥漫在江南人记忆中,氤氲在心田里的蒌蒿。

图片

蒌蒿,也称芦蒿、藜蒿、水蒿、柳蒿、雷蒿等,是一种丛生于湖泽江畔的野生菊科植物。古名蘩,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有云:“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作为春蔬上品,蒌蒿碧绿的叶细长狭小,有一种工笔之美。而白里泛青,青中透红,豆芽般粗细的嫩茎,则滋味佳绝,虽不及芫荽浓烈,却比荠菜更馥郁。因此,早在古代,便成为人们食用之菜,在北魏《齐民要术》及明代《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

人们评价蒌蒿,用的最多的词就是清香,这与它生长的环境息息相关。蒌蒿离不开水的滋润,春水加泥土,赋予了它独特的香气。那是一种夹杂了青嫩、清脆与清新的来自原野的鲜美与清香。不夸张地说,小小一根蒌蒿,几乎汇集了春之精华。

蒌蒿的吃法,多种多样。楚辞《大招》曰“吴酸蒌蒿,不沿薄中”。指的是吴地人用蒌蒿腌制成的一种酸菜用来招魂敬神,时至今日,腌蒌蒿仍是金陵的老吃食。清人童岳荐在《调鼎集》中,则记载了凉拌蒌蒿的做法:“拌蒌蒿,滚水焯,加酱油,麻油拌。”

图片

蒌蒿有一个特点,无论怎样加以料理,它们都新绿不改,犹如根根碧玉针簪般,活色生香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盈怀春意。而要说到最常见的吃法,还是炒食。

蒌蒿可单独清炒,极能体现蒌蒿蕴含泥土气息的清香,和浸染着微寒春水的脆嫩。特别是在进食了肥腻之后,来一道清炒蒌蒿,绝对当得上最美妙的平衡。当然,蒌蒿也能搭配其他食材,如咸肉、虾仁、辣椒等,炒出各式清香可口的菜肴。而别出心裁地将之与臭干子同炒,更成就了一款家喻户晓的风味名菜。

本人初识此菜之美,是十多年前到南京出差时,被客户带到一家饭馆用餐。席间有菜一道,如雪般的白瓷掩映着青蔬的翠绿,配上灰黑的恰似晕染开来飞动的草书的臭干子,再点缀以几丝红椒,瞧着就令人食指大动。

图片

用筷轻夹间,一种来自山野田园的独特馨香便扑鼻而来。搛来嚼之,纤细而又肥满,多汁如芦笋,生脆似水芹梗,口感无与伦比。最别致的,是它独具的让人平心静气,很江南的清芬。那种感觉,真像把春天都含化在了嘴里,令人心境澄明。配着柔韧韧、软绵绵,很有咬头的臭干,清辛与酵臭相濡互补,竟浑然一体地糅合出一种更为浓郁的悠长清香,真是可触摸到的春水的流韵。

听同席的客户介绍,蒌蒿有水陆两种,形状相似,但水生者气味较香,质地也更脆嫩。将这天赐的佳蔬,掐成寸段,清水浸去涩味后,用盐渍少时。热锅辣油,将它们倒入锅中略煸去水分,再佐以本地特有的硬质臭干子(切成丝),在锅内略翻几下,即可盛盘。

图片

人坐在餐桌前,一边听着客户的讲述,一边轻轻咀嚼这从先秦文字里走来的春野水湄之蔬,间或再想想古人那些清丽动人的诗句,心中萦回起一种古典情愫的同时,江南烟雨味的秦淮之春,便在眼前这蒌蒿香里,越来越深,越来越鲜明,永久地留在人生记忆里哉。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选稿:施丰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