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佘山天文台重新开放在即,一起来触摸历史
上观新闻2023-03-02 07:24:46

经过两年史上最大规模修缮,位于佘山之巅的上海天文博物馆重新开放在即。其前身为123岁的佘山天文台,“镇台之宝”是中国近代第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当时亚洲最大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

历百年沧桑,再一次相遇,这里将为我们次第呈现怎样的历史厚重感?有哪些不容错过的打卡点?日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前去探营,一一做了梳理。

【日晷】

在博物馆入口处,抬头可见一个日晷。这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这项发明被沿用数千年之久,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

【墙与铁】

1900年,松江九峰之巅——西佘山峰,耸立起佘山天文台。1928年后,天文台楼体扩建,曾经的一面外墙成为内墙。在序言厅,观众得以看见这面“倾斜的墙”。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在二楼主展区,仰望屋顶可见“1928年的墙面”。



除了天文台主建筑使用的瓦片,百余年前为望远镜配套建造的圆顶铁板,在2022年改造时被拆下,部分铁片经处理后,成为了展览的一部分。

【大地是球形】

展出的《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一幅世界地图,图中明确了阐释了“大地是球形”的基本概念,给出了大陆的基本形状和范围,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宇宙观。该图及副本流传至日本、朝鲜等地,为西方天文地理知识在亚洲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一同展出的还有葡萄牙传教士阳玛诺编撰的《天问略》,1615年出版,是中国第一部介绍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书籍。

【天文照片】

佘山天文台拍摄了7000余张天文照片,最后一次拍摄是1999年。

一起来看看那些被凝固的珍贵瞬间——

1901年拍摄的弦月,环形山清晰可见;

1902年拍摄的猎户座大星云;

1907年拍摄的日食及太阳黑子精细结构;

1910年和1986年两次观测了哈雷彗星。这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颗周期彗星,每隔76年回归太阳附近。世界上至今只有少数天文台观测到哈雷彗星的两次回归。

【彗星撞击木星】

1987年,在佘山天文台西侧,安装了一架口径为1.56米的天体测量望远镜,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

1994年7月,一颗名为“苏梅克-列维9号”的彗星撞击木星,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作准确预报的太阳系天体的重大碰撞。1.56米望远镜成功观测到6次撞击。此次展出了其中三张照片。

【子午仪】

佘山天文台的帕兰子午仪于1925年购于巴黎,其主要部件是可沿南北方向旋转的80毫米铜制望远镜,能自动记录恒星过子午线的时刻。仪器安放在山顶的花岗岩基墩上,曾参加过1926年和1933年两次国际经度联测。

【镇馆之宝】

拾级而上到三楼,眼前重约3吨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修旧如旧,保持着百余年前的风貌,让人颇为震撼。

所谓“双筒”,是其由两个镜筒组成,两个物镜的口径均为40厘米,分别用于目视观测和天体照相。

淡绿色的圆顶直径10米,可做360度旋转,还可开启天窗。一架梯子静静矗立在一旁,过去的漫长岁月里,天文观测人员从梯子爬到半空中的廊道,借助身体的重量用钢丝绳拉开天窗,苍穹得以入目。

与现代自动望远镜不同,这是一台手动望远镜,一次天文观测往往需要数人配合,坐在红色观测椅的人则为主导者。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镜筒上发现了望远镜的生产年份“1899”,顿时觉得与这段久远的天文岁月有了连接。那一年,佘山天文台从法国巴黎高梯尔光学工厂专门定制了这台望远镜,次年运往上海,1901年完成安装。

博物馆的出口处,正是“佘山之巅”立碑处。人们向来喜欢登高望远,期待您在这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苍穹。

选稿:费一妍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