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
备受关注的胡某宇事件新闻发布会
在江西铅山县召开

发布会上,江西省、市、县公安机关联合工作专班及市县相关部门,公布了事件的最新调查情况。经调查,所有关键证据都指向:失踪的铅山少年胡某宇系死于自杀。(相关链接:胡鑫宇案细节:使用147cm鞋带,4次搜寻粮库未找到,录音表达自杀意愿)
新闻发布会上通报,经心理专家访谈、分析,结合胡某宇失踪前行为,认为胡某宇性格内向温和、孤独,在意他人看法,少与人做深入的思想情感沟通,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绪宣泄渠道,常有避世想法,具有随时随地在书本上记录自已情绪、想法的习惯。

自杀
是一个沉重的、让人心痛的话题
不想谈,但又不能不谈
因为
这是一个必须直视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自杀
真相呈现、理性回归之后
更多关注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
如何让胡某宇的悲剧不再出现
更值得我们思考
相关话题#抑郁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
冲上微博热搜
引发关注

在2021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中的《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显示,10余年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24.6%的青少年抑郁
其中重度抑郁的比例为7.4%
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高出2009年0.4个百分点。重度抑郁为7.4%,与2009年保持一致。
△各样本抑郁的检出率(%)
群组间差异与十余年前基本一致
女生抑郁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

女生有抑郁倾向的比例为18.9%,高出男生3.1个百分点,重度抑郁的比例为9%,高出男生3.2个百分点。

非独生子女青少年有抑郁倾向的比例为17.3%,与独生子女相当,重度抑郁的比例为7.7%,高出独生子女1.4个百分点。

△抑郁检出率的人群差异
抑郁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一成多高中生重度抑郁。
随着年级的增长,抑郁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4成,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

△各年龄段的抑郁检出率和得分发展趋势
对抑郁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抑郁的平均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F(8,15161)=105.13,p<0.00l,ηp2=0.05),小学阶段没有显著差异,初一和初二显著高于小学阶段,显著低于初三以及高中阶段,高中阶段显著高于小学和初中,但三个年级间没有显著差异。
抑郁在青少年群体中不是小概率事件了。
不少家长不免心里捏了把汗:
不会我家孩子也有心理问题吧?
怎么能够及时发现?
如何帮助他们康复?
当孩子有这些举动
注意判别是否有自杀倾向
青少年在自杀前往往会表现出一些先兆,比如,他们会表现出各种严重的抑郁症状,如情绪极度低落,不与家人说话,躲避朋友等。
行为方面
他们开始梳理过去曾经出现过的麻烦的人际关系,如将自己的财物整理并馈赠他人、看有关死亡的书籍、出走、有自伤行为等。
言语方面
他们有时以暗示的方式表达出来,如说些与亲人、朋友告别的话,或者说“我想死”“我活着没意思”“我想知道死是什么滋味”“我不会再为这事烦恼太久了”等。
儿童、青少年期是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该如何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预防青少年抑郁呢?预防青少年抑郁问题,除了通过筛查早诊断,还需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多方协作,共同破解。
家长如何帮助青少年开展心理防护?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离不开家庭成员彼此间的良性互动。家庭关系损坏、父母养育不当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青少年抑郁症的产生,实质上也是家庭关系问题儿童青少年身上的病症表达。
1、和谐亲子关系
作为主要监护者的父母,首先应该正视关系本身,尤其是家庭系统中可能存在问题的关系;接着,放下控制,给予孩子更多的主动权和自我探索的时间与空间;除此之外,作为父母,应当建立边界意识,回归父母角色,保证孩子的温饱,提供情感支持;最后,家庭成员间应该学者发现其他成员身上的优点,多夸奖、多赞美,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关系。
2、帮助情绪管理
父母要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守护者,保持平静的心绪,尤其需要留意家庭中的情感流动。请留意一下自己有没有把工作、社会中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有没有一不小心把在家庭中属于相对弱势的孩子作为情绪垃圾桶?不要把自己的坏情绪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更不要拿孩子撒气。父母理解倾听、关心支持,帮孩子疏泄情绪、澄清问题、寻找原因,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反应时,可以引导孩子掌握一些调适不良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如深呼吸放松、合理发泄、转移注意力等。但无论在什么时候,倾听孩子的表达都是一种有效的支持方式。
学校如何帮助青少年开展心理防护?
作为和学生联系频繁、接触密切的教师,要用自身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指导来陪伴学生。对有需要的学生,给予恰当的安抚、指导,或向学校心理专业人员反映以获得专业支持。学习有关心理防护的知识,了解可以提供心理防护的机构信息,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教师要主动通过家访等方式,关心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心理波动情况,主动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注意事项,增进家校沟通,协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青少年自身如何进行心理调适?
1、抚慰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不确定性本身并没有那么让人困扰,反而是随之而来的情绪反应让我们迷失自我。如果疫情让你感觉很不安,可以通过图画、写作或是和好朋友聊天的方式,把心中的情绪表达出来。
2、灵活应对未知的挑战
在面临困难时,相信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找到一个方法去做,如果有效就继续,无效就换个方法。冷静下来,分析一下疫情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和困难有哪些,尝试制定应对疫情的Plan A,当然也要有一个可以接受的Plan B或Plan C。
3、关注可控的部分
不妨尝试着停下来,去思考五个问题:今天有什么事情值得我快乐?今天有什么事情值得我感激?今天有什么事情值得我自豪?生命中有谁爱我?我更爱谁?生命中有什么事情值得我努力追求?当我们越是停下来进行思考,越能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拉开距离,看到周边的助力,找到生活中确定而微小的幸福。
当青少年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影响了其正常生活时,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做到早预防、早筛查、早识别、早诊断、早干预,以减少心理损害和后续的心理社会问题,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
选稿:李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