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卡塔尔世界杯激战正酣,中国古人“玩球”也疯狂!
上海静安2022-11-25 11:11:51

伴随着卡塔尔世界杯拉开战幕,球迷们四年一次的嘉年华随之开启。

足球,绝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包含着排兵布阵、攻防转换,以及人生旅途的风云变幻等。在胜负之外,足球更像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当哨声响起,一场雄浑激越的史诗激情上演。

11月20日,球迷在多哈海滨大道的卡塔尔世界杯吉祥物前留影。新华社记者 孟永民 摄

实际上,我国古代的人们不仅热爱诗词歌赋,同样也非常热爱体育运动,玩起“球”来也疯狂!

借着这个热度,咱们来聊聊中国古代的球类文化

11月23日,西班牙队球员加维(左二)在比赛中进球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中国古代足球——蹴鞠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蹴鞠游戏。作为一项有着两千年历史的足上球类运动,中国蹴鞠在2004年被国际足联正式确认为世界足球运动起源,山东淄博为世界足球起源地。

汉代蹴鞠画像石拓片

即是用脚踢,则是指皮制的球体。最早的蹴鞠比赛起源于军事训练,为了训练士兵而设计,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体制。有专门设置的球场,比赛分为两队,互相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规则上与现在的足球也有差异,不只是纯粹的对抗赛,而是有直接竞赛、间接对抗、白打三种玩法。

《蹴鞠谱球门格范》

在汉代,蹴鞠已经成为一项职业运动游戏,有比较合理的游戏规则,有特殊的体育场馆,还有围墙和看台,主要用于皇家娱乐和外交礼仪的表演,而不再是军事训练。

《宋太祖蹴鞠图》(局部)

唐宋时期,蹴鞠活动达到高潮,甚至出现了按照场上位置分工的踢法,还组织了自己的俱乐部。有多人参与拼抢的跃鞠,还有设立目标的竞赛。唐太宗和唐玄宗都热爱看蹴鞠和摔跤,许多唐诗中也写到了踢球的情景。

《明宣宗宫中行乐图》(局部)

明朝时期,许多王宫贵族与官僚因过度沉迷,而忽视政府事务,因此,政府下令官员与武士禁止蹴鞠,蹴鞠开始没落。

军事训练科目——马球

马球是骑在马上用球杖击球的运动,在中国古代叫“击鞠”,始于汉代,在东汉后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来描写当时人打马球的情形。

对于马球的起源,目前尚没有确切的说法。学者普遍认为马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波斯,随后传入吐蕃(今西藏)、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伊朗和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

明 佚名 马球图 绢本设色 英国维多利亚-阿尔贝蒂博物馆藏

唐代打马球风行一时,不仅成为帝王和贵族阶层健身强体的体育运动,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文献记载,当时相邻的渤海、高丽、日本等国,都有与唐王朝进行马球竞技的描述。

章怀太子墓打马球图(局部)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公元747年,唐玄宗专门颁诏,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之一。“百马撵蹄近相映”“欢声四合壮士呼”,正是对这一史实的生动描述。自此,马球运动风靡唐、宋、元朝三代,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

上马打球也并非男子专利,女子也能骑在马上一较高低,这也让女子不再只是待在场边加油的“啦啦队”角色。

女子马球图

到宋、辽、金时期,朝廷还将马球运动作为隆重的“军礼”之一,甚至为此制定了详细的仪式与规则。此时,马球不仅是一项运动,也是一种艺术表演。

古代高尔夫球——捶丸

捶丸,顾名思义,捶者打也,丸者球也,是中国古代汉族球戏之一。捶丸的前身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在旷地画线为基,离基线远处掘一浅穴为窝;球置基中,以棒击之,入窝者为胜,与现代曲棍球十分相似。

《童子捶丸图》

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为“步击”“捶丸”,类似现在的高尔夫,故被中西方体育史学界喻为“中国高尔夫”。早在元朝忽必烈称帝时,就出现了一部关于捶丸的专著叫做《丸经》。

《明宣宗行乐图》局部

捶丸运动在当时仍是一项高雅的娱乐游艺活动。皇帝都玩的运动,自然是收到追捧的,其效果不亚于“巨星代言”。从形制上看,捶丸球杖同高尔夫球杖有着惊人的相似,二者显然具有源流关系。

《明朝捶丸仕女图》局部

由于蹴鞠和击鞠对抗性太强,宋元时期捶丸就成了人们进行赌博的一个项目。此项活动场地和人数限制不大,加上当时宋徽宗和金章宗的提倡,在士大夫中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受场地、规则等限制,一般多流行于上流社会。这项运动至清代淹没失传。

选稿:施丰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