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波兰很憋屈,欧洲很害怕,美国很难办,形势很复杂!
中国新闻网2022-11-17 19:25:25

中新网11月17日电 (记者 孟湘君)近日,伴随着波兰与乌克兰边境巨大的爆炸声,导弹从天而降,2名平民遇难。

欧洲、美国、北约惊起,它们迫切地需要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导弹是不是来自俄罗斯。最初的嘈杂过后,各方有了一些头绪,都指向同一个线索——导弹可能是乌克兰发射的。

乌总统泽连斯基否认导弹来自乌克兰,没想到,美国总统拜登立即反驳,称泽连斯基的说法“不是证据”。显然,此事再次向世界警示,围绕乌克兰危机,形势越来越复杂!

欧洲很害怕

当地时间11月15日夜间,紧挨着乌克兰的波兰东部赫鲁别舒夫县先后两次传出爆炸声,事件造成2名公民死亡。不光是波兰,另一个乌邻国摩尔多瓦,也被导弹击中,引发局部停电。

这件事,让欧洲警铃大作。

挨打是真挨打了,害怕也是真害怕,尤其是小国。从波兰提升军事单位战备等级,以及波罗的海国家再度提起在乌西部设“禁飞区”都能看出,欧洲小国遭受了一波剧烈的心理冲击,心有戚戚焉。

欧洲啊欧洲,曾经和平安宁的大陆,如今兄弟阋墙,战火蔓延,民不聊生。

人们不仅为汽油、取暖费和面包发愁,为6%-7%的高通胀担忧,如今还要担心会不会有“不长眼的导弹”,哪一天“随机”掉到自己头上?

这是欧洲的悲哀,也是对世界的警示。所有人都在反思,事情怎么成了这样子?

美国很难办

欧洲当然很着急,齐刷刷看向大洋那一头的美国。

导弹路径很可能超出了美国的心理预期,也就是飞到乌克兰以外了。这件事一下子就让美国站了起来,甚至影响了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G20峰会的既定议程。

美国总统拜登紧急召集七国集团(G7)和北约领导人一起商量,几张“名场面”照片就此诞生。先来看这张,照片中,每一位的神情都耐人寻味,摄影师的拍摄角度,更耐人寻味。

现场只有两个人坐着,一个是“带头大哥”美国总统,另一个就是唐宁街10号屁股还没坐热,头一回见识G20这种大场合的英国新任首相苏纳克。

美国总统拜登手指点在鼻子下面,似乎在思考什么。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等人站在周围,而拜登的“军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凑了过来。

再来看这张拜登在推特账户上贴的照片,他本人是绝对的中心,绝对的主角,体现了美国的地位,而一众盟友国家的领导人,环绕四周。

照片中,特鲁多、苏纳克等人,侧耳恭听;马克龙、朔尔茨,托腮沉思;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对面听讲;角落里还有被挡住,唯一带了英语翻译参会的领导人——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玄机不止于此,按理来说,北约开小会,资深成员国土耳其也应在列,但现场找不到同样出席G20会议的土总统埃尔多安的身影。原来,埃尔多安已经表态了,土耳其相信这次导弹爆炸与俄罗斯无关……

没想到,会毕,拜登得出和土耳其类似的结论:导弹“不太可能”是俄罗斯发射的。拜登还进一步透露,爆炸可能由乌防空导弹造成。

不仅帮俄罗斯撇清关系,还直接点名乌克兰?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美国吗?

有理由相信,美国政府开始担心了:

——拜登担心中期选举后,对手共和党给自己使绊子,阻碍对乌大手笔援助。

——美国担心乌克兰越来越“不听话”,比如已开始推促乌俄恢复会谈,但乌方却把导弹打到波兰。

——美国担心自己挑起的危机最终失控,把俄罗斯逼急了。

——美国担心这把火烧到北约成员国身上,让自己陷入出不出兵的道德困境。

总之,俄罗斯可以被“放血”,乌克兰可以被牺牲,波兰可以被牵连,但作为混乱中唯一的渔利者,美国,绝不能被卷进去。因此,这一次,美国亲自“打脸”乌克兰。

波兰很憋屈

起初,挨打的波兰第一时间站出来指责俄罗斯,不仅与乌总统泽连斯基共同认为这是“俄罗斯的恐怖袭击”,波方还召见了俄大使。

结果,“大哥”美国和俄罗斯国防部意见一致,说是乌克兰干的。

俄罗斯国防部的意见是,俄军专家对波兰方面被击中损毁设施的照片研究后判断,导弹碎片为乌克兰装备的S-300防空导弹。拦截俄导弹未成功?发射时发生偏差?总之,乌方再三否认有此有关。

耐人寻味的是,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强调了两点:

一、波兰方面因导弹坠落事件产生的“反俄情绪”,不可接受。

二、美方和美国总统的“克制”和“更加专业”,是值得注意和考虑的。

称“死敌”美国“克制、专业”?这样的措辞,也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俄罗斯。

波兰总统杜达改变说法,也很有意思。一开始他向记者表示,可能是“俄制导弹”,之后他又说:

波兰正在冷静应对。目前没有任何确凿证据表明,发生在边境的爆炸事件是对波兰的蓄意攻击,这可能是一起孤立事件。这枚导弹不是针对波兰的。波兰也没有证据证明,导弹是由俄罗斯发射的。很有可能是乌克兰的防空导弹。

美国“打脸”乌克兰的关键时刻,俄罗斯又来敲打一番,让莫名其妙挨了一拳的波兰,哑巴吃黄连,只能“冷静应对”了。

北约很微妙

现在情况就很尴尬了,因为导弹爆炸这件事,从“俄导弹攻击北约成员国,北约要反击”的惊险假设,变成了“北约成员国自己打自己”的反转戏码。

波兰最开始计划以《北大西洋公约》第四条款,召集北约理事会磋商。根据该条款,北约成员国在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受到威胁时,在任何一个成员国的提议下,北约各成员国将进行紧急磋商。

然而,德国消息人士透露,巴厘岛的G7与北约成员国紧急会议,未按照这一条款召集。此后,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表示,波兰此次放弃启动该条款。这其中经历了什么曲折,已不可知。

北约规定,“缔约国任何一方遭到武装攻击时,应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攻击。”但这一次,无论美国、北约、俄罗斯还是波兰自己,都表示导弹更可能来自乌克兰。反正,不是来自俄罗斯。

北约尴尬,是面子问题,要动武,是里子问题。北约不愿在现阶段,或者说不会为了波兰这件事,与俄方发生直接冲突。不要面子,留住里子。何况俄方已经意识到,有人正“试图挑起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直接的军事冲突”。

形势很复杂

实际上,人们应当留意到,作为冷战结束后迟迟未解体的军事同盟,不断更新战略概念、加剧在全球扩张的是北约,它才是不断挑起冲突,引发乱局的根源。

美国和北约一次“克制”,说明不了什么。更不能排除,北约将来不会与俄罗斯爆发大规模直接冲突。

一切有迹可循。就在拜登试图为导弹事件“灭火”时,美防长奥斯汀当地时间16日仍“炮轰”俄罗斯,称“无论得出什么结论,俄罗斯对此事负最终责任”。波兰驻北约大使萨特科夫斯基,也将最终责任归咎于俄方。

形势很复杂、斗争很激烈、教训也很深刻。

别忘了,之前的“布查事件”、扎波罗热核电站被炮击、“北溪”管道爆炸泄漏,以及“脏弹”风波,都是如何成为一场又一场“罗生门”的。而到头来,又有谁是赢家?

或许,局势更危险的时刻,还在前方。(完)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