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从辛奇到火鸡面,韩国食品在进博会感受中国市场变化
第一财经2022-11-07 21:25:11

“这是个非常有魅力的市场,充满机会。不仅是对中小企业,对于大企业也是如此。”在第五届进博会上,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aT)上海代表处支社长成始灿告诉第一财经。

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已是进博会的“老朋友”。在本届进博会上,第一财经记者看到,由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主办的韩国馆汇聚了30家韩国农水产食品领域的中小企业,集中展示与消费者饮食密切相关的韩国特色产品,包括新鲜农产品、健康食品、饮品、零食、酱汁等。

今年又恰逢中韩建交30周年。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中韩双边贸易额突破3600亿美元,是建交当年的72倍。

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上海代表处支社长成始灿(源自:韩国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

韩国中小企业“线上线下”发力中国市场

“进博会的举办是中国进出口开放的举措,对于韩国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推动出口是个更好的机会。”成始灿告诉第一财经,“全球经济在迅速发展,对于韩国农产品出口而言是个很大的机会。在这样一个展会的现场,进出口商能面对面交流,且交流时间能长达几天,在当前的环境下还是比较难得的。”

成始灿认为,以前韩国大企业利用各种渠道开拓了中国的线下市场,而对于当前韩国的中小企业而言,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拓宽了,毕竟现在线上渠道更发达,同时借助各种博览会,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更多了。

由于疫情限制并不是所有韩国中小企业都能亲临进博会现场。成始灿介绍,为了弥补遗憾,也通过所有展位附二维码等形式,便于出口商与买家互动。

成始灿认为,疫情也催生了韩国国内电商平台的发展,因此,3年来,韩国中小企业也磨练得不错,对于电子商务有所准备和应对。“如今,韩国中小企业要追赶大企业在华市场发展的脚步,就是针对线上进行开拓。”

韩国甜椒欲借进博会探路中国消费市场

细分中韩贸易结构,30年来已从单纯的轻工业和重化工业快速转向半导体、显示屏等高附加值产业。在中韩制造业交流活跃的同时,农产品领域的贸易也是一大亮点。2015年,中韩签署了双边自贸协定,互相全方位、宽领域开放市场,其中农产品贸易是协定的重要内容。如今,中韩自贸协定已执行7年多,部分农产品关税已完全取消。

“此前中国消费者普遍认为韩国出口的农产品以加工品为主,比如辛奇(Kimchi)等,但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新鲜农产品来到中国市场。”成始灿说道,“韩剧、韩流中展现了诸多韩国饮食文化,相信也会对中国消费者的喜好产生影响。”

进博会上的韩国农产品(第一财经记者任玉明/摄)

在本届进博会上,第一财经记者看到,可以当水果食用的韩国甜椒Paprika又回到了进博会现场。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这款甜椒摆脱了“苦涩”、“辛辣”等味觉标签,在含糖量不高的情况下具有相当适口的甜度,是韩国消费者比较喜欢的果盘、沙拉中的常客。展台工作人员表示,疫情三年间韩国彩椒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时断时续,目前希望通过重新回到进博会的平台,探路后疫情时代中国复苏的消费市场。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韩国农水产食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日本、中国、美国、东盟等,品类包括草莓、金针菇、杏鲍菇、梨、葡萄、柚子茶、韩国饮品、海苔等。

韩国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韩国农副产品出口额62.1亿美元,同比增长14.6%。主要出口农产品中,方便面出口额3.8亿美元,紫菜3.8亿美元,饼干类3.1亿美元,饮料2.8亿美元,大米加工食品9040万美元,鲍鱼2900万美元。

距离、文化优势惠及双边贸易

“中韩比邻而居,对于企业来说,距离近是一大优势,能更快速地进行贸易。”成始灿说道,“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全球瞩目。随着经济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进口需求也会提高。对于韩国企业来说,正密切关注这一趋势。”

成始灿回忆起2008年韩国鲜奶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当时中国市场鲜有外国鲜奶,“如今,欧洲、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乳制品企业争先在中国市场立足。对于韩国企业来说,这个市场有机遇也有竞争。”

在成始灿看来,消费市场决定韩国农产品供给的趋势。“之前以辛奇(Kimchi)为代表的韩国发酵产品被视为韩国文化的代表,经历疫情三年,人们对健康、保健品意识日益增长。能提高身体免疫力的产品,比如韩国人参、特产的柚子茶等,颇受中国消费者青睐。”他说道,“这几年中国市场特别火的火鸡面出口量也在增加。”

成始灿认为,距离近、文化相似、饮食文化相近、贸易各方面接近等因素促成了两国友好的贸易环境。“中韩人文交流的密切、距离优势都会产生互相牵引的优势,惠及双边贸易。”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潘寅茹

作者:潘寅茹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