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奉贤:建设与共享的人民城市新典范
上海奉贤2022-11-01 20:07:13

今秋十月,奉贤街头又亮出一批新风景:泽丰路泽园路小停车场变成市民休闲公园、运河北路环城西路交汇点的植物景观焕新、南奉公路文耀路也增添了绿色行走空间……这些微改造、微提升、微功能,正毫无保留地向路人呈现出一座人民城市、森林城市的人性化、人文化、人情味。

11月1日,2022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系列活动之一的人民城市主题论坛在奉贤新城金海湖畔拉开帷幕,围绕“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新城新典范”,奉贤向世界呈现着“建设与共享的融合”这一“奉贤样本”。

这个“样本”背后,承载的亦是奉贤城市建设思路的“破圈”。随着人与城市的互动加深,在城市建设的“塑形”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是否可以彰显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城市经济和城市精神,更要考虑到社会需求和供给。提供更多可触达、更开放、更便利、更贴近的公共空间,让每个市民都能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就是奉贤对这道命题的解答。

让“生态基底”成为“共享平台”

奉贤是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的城市之一,生态秀美是它的特色。在“奉贤美、奉贤强”发展目标中,“生态”更被定义为奉贤的发展优势、新城之“新”,充满了广阔前景、无限可能,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城市建设中,这块显眼的“长板”,更多地用来“还绿于民”。

作为奉贤最大的公园、奉贤新城的城市客厅,占地2.53平方公里的“上海之鱼”,已全部向市民开放,春天赏花、夏日夜游、深秋露营、冬至晨练,一年四季享用不尽。占地4.78平方公里的中央林地,正在向“南上海中央公园”转变,成为体现绿色低碳发展、传承水乡自然文脉、营造活力共享空间的大型城市森林公园。如今,《南上海中央公园景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已经启动,明确将保留和完善水绿生态网络骨架,强化公园与城市环境、望园路生态商务区(CAZ)、上海之鱼的联系,结合已建成和在建的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言子书院、落英缤纷等项目,设计打造生态大森林、市民大公园和文化大舞台,让这一“生态基底”成为“共享平台”。

截至目前,奉贤已有近200座公园镶嵌在城乡各处,绿化覆盖率达43.1%,人均绿地面积达20.3平方米,推窗见绿、开门入园成为城市的标配。

让“共享空间”焕发“城市活力”

既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更要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建设与共享的融合”,落脚点始终在“人”。

2019年奉贤博物馆正式开馆,就联合故宫推出了雍正大展。随后的每一年,这2万平方米的精神世界里,还相继迎来了三星堆、兵马俑等国内重磅文物大展,市民只需预约便可免费畅览,形成奉贤独特的城市魅力。从“共享城市空间”到“共筑城市活力”,奉贤市民与这座城市的亲密互动,还体现在参与它的演进和治理。在奉浦街道,越来越多的市民变身“设计者”,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中。在这个过程中,外卖小哥设计了在店家门口可以和同事们一起坐下来等待外卖的椅子;环卫工人设计了材料非常舒适的躺椅;沿街商户在店铺等待区设计了吸引人流的酷炫座椅;青少年设计了为爷爷遮风挡雨且配有拐杖的座椅……“优化公共空间创意座椅,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已成为市民自觉行动。

从一个街区到一个楼道、一个村宅,城市空间的品质和美感,也在人们的参与中,塑造出了一座城市全新的生活面貌。如今,8.8万户村民、17万户居民、7千户商户持续参与“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宜居小区·和美楼组”的创建和巩固,通过民主决策、自我管理,乡村实现了“清五违、清群租、清垃圾,河道美、绿化美、民风美”,社区实现了“清违法建筑、清违法经营、清违法居住,环境美、秩序美、民风美”。而这种“建设与共享的融合”背后,折射的是“人”与“城”的深刻联结,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成就感、归属感、认同感。

让“五个人人”激发人生精彩

今年,在区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奉贤聚焦“四新四大”落地,围绕“全面建设新城市”,再次强调要瞄准“五个人人”的努力方向,广纳世界智慧,挖掘各方资源,狠抓项目进度、狠抓功能植入、狠抓人口导入,努力打造人民城市新典范。而“新典范”的先决条件,就是要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为此,奉贤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系建设,让人才政策更暖心,让创新创业政策空间更多,让行政审批改革更便捷,新片区特殊叠加政策越来越多。今年以来,奉贤已举办百场推介活动,推出1.2万余个岗位,吸引7千多名优秀人才扎根奉贤。

未来,奉贤还将持续聚焦“新城发力”,对标“一江一河一带”标准,把更多对“未来之城”的想象交给市民来谋划。今年1月起,围绕“新城绿环”建设,奉贤新城绿环概念规划方案同样在全球展开征集,经过遴选,美国AECOM、杭州园林院、德国瓦伦丁等3家国内外顶尖规划景观设计机构入围。期间,“新城绿环,由您绘就”人民建议征集和问卷调查活动也同步在线上展开,短短半个月时间,奉贤新城绿环共收到223份问卷,充分彰显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理念。

选稿:施丰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