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韩东诗歌分享会:把时间留一点给诗歌
澎湃新闻2022-10-18 18:21:00

韩东是当代诗人、小说家,“第三代诗歌”的标志性人物,强调语言在诗歌写作中的本体地位,推动了中国新诗重新回到语言本身。韩东著有诗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及散文随笔集五十本,近两年出版有诗集《奇迹》《他们:四人诗辑》(和毛焰、于小韦、鲁羊合著)《悲伤或永生:韩东四十年诗选》、小说集《幽暗》《狼踪》以及随笔《五万言》。不久前,韩东凭借诗集《奇迹》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10月14日,“文学的星空——当代文学名家展暨韩东诗歌分享会”在南京开幕。这一次展览综合画作、书影、电影海报等元素,呼唤读者走进韩东创作的文学世界。 作家鲁敏,学者傅元峰,评论家何同彬,出版人、作家李黎,诗人、诗集《奇迹》策划人马铃薯兄弟也来到韩东诗歌分享会,与读者畅谈韩东的文学魅力。

分享会现场

在活动现场,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审计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的年轻学子先后朗诵了韩东的诗歌。《离去》《藏区行》《温柔的部分》《我因此爱你》……他们所朗诵的诗篇皆由他们自己选择。

学生朗诵

学生朗诵

“韩东的诗歌,对于很多非专业的读者是非常友好的,适合与人分享。有很多诗带有知识分子素养的写作,学者化明显。还有一些诗,意象跳跃很大,具有抽象、诡谲的比喻。但韩东的诗既能很好分享,又有深度。”鲁敏感慨,她非常高兴能够听到来自各个学校的学生的朗诵,“不管是哪个学科背景,都还有这么多的人在读诗,又以这么端庄、深情的方式朗诵。希望大家的生活中还能留有时间给诗歌。”

傅元峰表示,学生读得很真诚,不过他从中也感受到一种隔阂:“其实,韩东的诗歌,更多的时候,适合一个人利用自己的方言,慢下来朗诵。他的诗歌是一种给文学和音乐更多可能性的诗歌。”他还感到,韩东的文学世界,是可亲可近的,但当真想走近他的时候,又可能感觉很远。

早在几年前,何同彬就写过韩东诗歌的研究资料,当时研究韩东诗歌的人还不多,大部分都是研究他的小说的。何同彬说,韩东的影响力很大,无论是诗歌史还是文学史,“他们”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个人觉得韩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论是韩东 ‘他们’所建构的诗歌生态,还是其个人创作,都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从韩东的《悲伤或永生:韩东四十年诗选》里看,他的诗歌写作一直在思考,不同阶段都在提高他的写作的敏感度。”

“一个作家从二十几岁开始写作,至今也有四十几年。相较于其他诗集,韩东的这本《悲伤或永生:韩东四十年诗选》具有特别的意义。他的写作从伴有争议性,到跳脱这类写作,他开始考虑永恒的内容。从最初到现在,韩东语言的气息几乎没有太多变化。他并未受外在的影响,他的影响来自个人。”李黎称。

在马铃薯兄弟看来,韩东一直在路上行走,不断地往深处走,不断超越自己。“在做编辑的时候,我对韩东作品的阅读,和刚刚年轻朋友的阅读,有非常不一样的体验,我觉得韩东的每一句都能抵达内心的深处。”

本次活动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主办,《青春》杂志社承办。值得一提的是,韩东与《青春》的关联十分紧密,可以追溯到两代人的奋斗岁月。韩东的父亲方之、韩东的哥哥李潮、韩东,他们都曾在《青春》工作。

“《青春》是我父亲方之创办的,我的哥哥也在《青春》做编辑,受他们影响,我也开始了文学创作,我第一次发表是在《青春》,第一次获得文学奖也是在《青春》。虽然去年我从《青春》杂志退休,但现在也一直在主持栏目。”韩东说,“现在年轻人可能不知道,《青春》是不得了的存在,当年它的最高发行量达65万册。不少作家说没想到《青春》居然一直办到今天。1980年代的文学热退潮以后,很多文学刊物都不复存在了。所以《青春》还能继续扶持年轻人,真的很不容易。”

他最后送给了在场大学生们一句话:把自己热爱做的事情和谋生放在一起去做的时候,真的是一种天赐。“现在我并未觉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我仍然在写作的路上。”

《青春》杂志主编李樯透露,从明年开始,《青春》将全面面向大学生。“我们不会以名家要求去看待你们的作品,更多的,是抱有鼓励大学生写作的初衷去对待作品。未来,一定有成为大家的潜力年轻作者出现。”

韩东(右)

作者:罗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