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辣椒炒辣椒、皮蛋馅馄饨……魔幻料理第一大省,吃得有多奇葩
澎湃新闻2022-10-17 09:58:28

原创风物菌地道风物

江西料理,

魔幻第一!

江西,一座向来存在感稀薄的、徘徊于江南与华中之间的低调大省。本省的吃食,知名度更是不高,比如现在我要打出“赣菜”两个字,输入法甚至无法实现自动联想。

人人都吃过三杯鸡,很多人都觉得它是道广东菜或台湾菜,但其实人家是一道地地道道的江西菜!(现在才知道这一知识的请立刻给三杯鸡道个歉!);而作为一个人均嗜粉如命的超级米粉大省,江西的米粉,也常常被隔壁的湖南米粉盖过风头,让那些懂得它美味真谛的人感到不平……

三杯鸡,一道原产于江西的国民菜。

摄影/施敏

但请注意,“闷声”并不一定代表着无所作为。在这个自古丰饶、且文化底蕴极其厚重的土地上,饮食文化,竟在这种被全世界遗忘的低调氛围中,默默走上了一条惊天动地的道路。诸多绝不见于外省的奇异料理,在江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果你对江西餐食的认知,还停留在瓦罐汤、拌米粉和啤酒鸭,那么,你可要为下面的内容,做好心理准备。因为看完这篇文章,你既有可能就此对江西食物爱得无法自拔,也可能再也无法直视这个“魔幻料理大省”……

江西啤酒鸭。

摄影/小红书菠萝精

江西“辣椒料理”:

当辣椒成为一道菜的主体

江西,可不是自古就这么低调。事实上,在近代京广铁路通车以前,被赣江贯穿南北的江西,一直是沟通广州港与中原最重要的通路。彼时客商往来,货行南北,繁华自不必说,而那些由南方港口传入中国的辣椒,更是不可避免地,在向内陆输送的过程中,率先进入了江西人的视野。

作为一个典型的长江流域多山省份,江西地气极湿,尤其到了冬天,人们饱受湿冷的困扰。吃上一棵就可以让身体明显发热的辣椒,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清代中期以来,江西人就开始大规模种植辣椒。他们嗜辣的传统,也一直完好地延续至今。

香辣肉沫拌粉。

摄影/映像视觉,图/图虫·创意

江西菜的辣,辣得凶猛,辣得狠毒。炒青菜时重手放辣椒是常规操作,一碗朴素的拌米粉能把外地人辣哭也是稀松平常……我本人,更是在萍乡吃清炖豆腐时被辣得流下两行清泪,尽管已经时隔多年,但仍然怀恨在心。

然而,江西人吃辣椒,可没有仅仅停留在下料猛、口味重的阶段。事实上,因为太喜欢吃辣椒,江西人开发出了许多以辣椒为主体的料理。这意味着,在这里,辣椒将不再是一种释放味道后即可被丢弃的辅料,而是一种食物中的绝对C位。虽然在外地人看来,这些“辣椒料理”无比魔幻,但辣椒,却在这儿得到了它作为一种新鲜蔬菜的真正尊严。

青红椒被带籽剁碎。

摄影/imagemore,图/图虫·创意

先来看看这道常常出现在江西百姓餐桌上的家常小炒:青椒炒红椒。两者都是江西人喜食的鲜椒,且炒时不去籽儿,比常规的干椒更辣,但更有风味。红椒鲜,青椒辣,大油猛火,层次分明。也只有江西人,能够在这种双重辣度叠加的狂暴刺激中,品出参差的滋味,品出无穷的乐趣,品出童年的回忆,品出妈妈的关怀……

辣椒炒辣椒。

图/清风拂洛阳

江西人吃空心菜,不吃叶子只吃梗,长条条的一大把菜梗配上半盘椒炒是常规操作。然而,有些江西人,竟会把辣椒粉塞进空心菜的梗里面,空心菜,竟成了辣椒的陪衬……类似的,还有在江西随处可见的临川菜梗,明晃晃、红彤彤的辣椒粉,大量洒在以甜口为底的菜梗上,相比之下,韩国辣白菜里的那个“辣”字简直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临川菜梗。

摄影/可达不是鸭

吃完了热辣无比的一顿饭,是不是得来点儿点心?下面隆重请出江西的人气甜品:景德镇辣椒粑!把辣椒、南瓜、糯米粉晒干后,加水揉在一起,放在锅里煎制。既可以像吃蚝烙那样,趁热吃锅气,也能当成零食冷吃。香甜酥脆之中,辣味缓缓散发出来,越吃越辣,越辣越停不下来。这是外省人眼中的味觉自虐,却是江西人悠闲午后的松弛时光……

南昌的辣椒饼,与辣椒粑异曲同工,但顾名思义,它造型更加厚重、口感更加扎实、辣度更加鲜明。如今,有些南昌大妈卖的辣椒饼还有口味的创新,草莓,南瓜、柚子皮风味的辣椒饼,让纯粹的辣中多了那么一点儿温存……

南昌辣椒饼。

摄影/李丽

景德镇的米粑饺子,本地人简称饺子粑,你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把辣椒粑当成馅料的米皮饺子。与之类似的,是在清明节会出现的清明粑,甜口的清明粑倒还好,有点像韩国人在中秋节吃的松饼;但许多清明粑的馅料,是包含着大量辣椒的咸口食材。放眼全中国,也只有江西人,能把这么多的辣椒包进馅儿里。

辣椒馅的饺子粑。

摄影/么一嗷喵呜

而除了把辣椒做成糕点、装进馅料,一位叫龙姣的八十岁江西大妈,居然开创了用辣椒煮瓜子的绝技。

在江西,“水煮”是一个极具欺骗性的词,南昌的水煮其实类似于四川的麻辣烫。“龙姣水煮瓜子”中的水煮,也自然延续了这个词在江西的一贯属性。牙齿咬破硬壳、果仁溢出油脂,紧接着,就是层层萦绕、久久缠绵的辣味,“一般人撑不过十颗”,一位江西老表自信地告诉我,接着用门牙咬开了下一颗浓黑色的辣味坚果炸弹,惬意地嚼碎,咽入腹中。

龙姣水煮瓜子。

摄影/小豆

中国美食试验天花板:

在做饭这件事儿上,江西人的脑洞有多大?

然而,江西料理的魔幻之路,并没有止步于辣。

大概是因为过量的辣椒彻底打开了江西人的味蕾,江西人对食物的品味,有着极大的包容度。一言以蔽之:只要辣度够,啥都能接受。

不只有湖南人会做辣椒炒肉,江西人的辣椒炒肉同样美味。

摄影/小红书菠萝精

而严格的说,赣菜的烹饪也并无过于严苛的技法规范。在南昌,最常见的馆子并不是什么大酒楼,而是一种叫“两室一厅”的路边家常小馆,做的多是辣椒炒肉、红烧鸡爪这样的家常菜,每家都有绝活,味道各有千秋。这样去中心化的宽松餐饮氛围,也给了那些不安分的江西大厨,以天空海阔的创作空间。

红烧鸡脚,先甜后辣的江西家常菜。

摄影/杨大咩Z

而江西丰饶的物产,更是给了大厨们尝试新菜色的充足底气。比方说江西宜春气候宜人、水源充足,养鸭人很多,因此盛产皮蛋。江西是毋庸置疑的吃皮蛋大省,常规操作,就是皮蛋肉饼瓦罐汤:肉饼中恰到好处的油脂,配合皮蛋的鲜香,让这种汤浓郁而醇厚,十分可口。

皮蛋肉饼瓦罐汤。

摄影/江西毛毛

然而,在对皮蛋的探索上,江西人绝没有止步于瓦罐汤。比如在南昌,你可以吃到一种皮蛋馅儿的馄饨,用扎实的皮蛋黏合肉馅,包进馄饨,满满一碗,香飘四邻。还有炸皮蛋,外皮酥脆,皮蛋干香,咬上一口,回味无穷。对于爱吃皮蛋的人而言,这些菜色显然十分诱人,但对于那些保守的食客而言,它们无疑是黑暗料理中的黑暗料理。

皮蛋馄饨。

摄影/两颗西柚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坐拥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江西人,当然不缺鱼吃。但他们吃鱼的方式却十分奇特:有一种叫酒糟鱼的江西鱼菜,是把鱼腌制后晾晒至半干,然后和酒糟一起放在坛子里封存一段时间,再加上大量的辣椒煎炒。酒香味混合微微发酵的鱼肉,加上重咸重辣,本地人十分享受,外地人却很难理解。

酒糟鱼。

摄影/小红书菠萝精

再比如,江西人爱吃藜蒿,藜蒿炒腊肉,应该算是最地道的“赣菜”之一,然而曾有家南昌餐厅,居然把藜蒿做成了披萨。芝士的浓郁,混合着水草的腥香,竟还成了这家餐厅的人气料理。还有一家知名南昌餐厅的菜单中,曾有一道拔丝奥利奥,奥利奥本身的风味混合着传统中式拔丝的甜香,暗黑的既视感下,居然还透露出那么一丝诱人。


油条包糍粑。

摄影/聂小星,图/图虫·创意

而除了烹饪技法上狂野的开拓,江西人,也很喜欢大胆启用一些非主流食材。最典型的,就是各种瓜果的皮。

赣南盛产脐橙,而本地人吃脐橙,从不会浪费掉橙子皮。用清水反复冲去橙子皮的苦涩,然后切成细丝,佐以大量小米辣炒肉丝,咸香爆辣之中,透出橙子皮的清新爽口,虽然我从未吃过,但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很想尝试。

橙子皮炒肉。

摄影/杨大咩Z

对于南昌人而言,果皮的选用范围则更加广泛。他们最喜欢的无疑是柚子皮,南昌人杀柚子会先留皮再吃果肉,除了“常规”的柚子皮炒肉、辣炒柚子皮,用辣椒酱和酱油把柚子皮腌透了拿来凉拌,下粥下饭更是一绝。甚至,老派的南昌人会用柚子皮熬糖,清甜可口,堪称柚子皮料理中唯一不暗黑的存在。

西瓜皮、冬瓜皮,同样是南昌人的心头爱。辣炒西瓜皮,瓜皮的清香和爆辣结合在一起,堪称味觉反差最极端的案例。冬瓜皮更是会被南昌人用来煲汤,据说比冬瓜本身煲汤风味更佳……

辣炒西瓜皮。

图/小陈七饭了

而以上这些,也仅仅列举江西人狂野食单的一小部分。深入到这片神奇土地的三餐之中,你会发现,他们总会发现那些尚未被国人开垦的味觉荒地,在那些早已被大部分舌头熟识的味型以外,见缝插针地进行一些不羁的试验。

在江西呆久了,对食物的品味往往会变得“异类”。譬如一个江西孩子往往在出省上大学以后,才慢慢发现原来不是所有人都把吃辣当做理所应当,大家会直接把柚子皮扔掉……等他们渐渐与“主流”接轨,家乡的奇异风味,反而成了回不去的乡愁。——毕竟,那些“魔幻”的料理,恰恰是那片土地旺盛生命力的直观呈现。

我爱南昌,赚钱养家。

摄影/李丽

文丨大蹦驴

原标题:《辣椒炒辣椒、皮蛋馅馄饨……魔幻料理第一大省,吃得有多“奇葩”?》

选稿:单冉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