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铁路这十年:高铁密织成网,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上观新闻2022-10-16 13:21:00

总长超过1.3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超6500公里,这是长三角目前的铁路网规模。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区域呈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态势。以全国4%的面积创造约1/4的经济总量,长三角一体化破壁除障、抽钉拔楔,从全面加速迈向全面深化,这离不开密集完善的高铁网络支撑。

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

2012年10月16日,合蚌高铁开通运营,按下了长三角高铁建设的“快进键”。时隔不到一年,宁杭、杭甬高铁建成通车,沪宁杭“金三角”1小时交通圈形成,长三角核心区高铁成网。

但那时,这张高铁网存在着不少短板。一个明显的问题是,长江黄金水道滋养了沿岸百姓,但因长江天然阻隔,大江南北一片热土呈现两种风光。延展“一体化”辐射效应,托起发展“洼地”,必须补强铁路过江能力短板。

2015年12月6日,随着安庆开往南京南D5602次列车缓缓从安庆站驶出,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苏皖境内沿江交通快捷通道——宁安高铁开通运营,从此,苏皖沿江地区城市百姓出行更加便捷。

2020年6月28日,从芜湖跨越长江的商合杭高铁合肥至湖州段开通运营,豫皖浙三省实现高铁“无缝衔接”。

2020年7月1日,距长江入海口最近的一条钢铁大动脉——沪苏通铁路和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同步开通运营。与上海一江之隔的江苏省南通市,到上海的铁路不再需要绕道南京,两地间最短旅行时间压缩到1小时6分钟。

2020年12月11日,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五峰山长江大桥正式建成投用。至此,作为长三角铁路网重要组成部分的连镇高铁全线通车。苏北等地无缝对接长三角核心区,长三角地区陆域所有地级市全部开通动车组。

今年,合杭高铁湖杭段开通运营,这项杭州第19届亚运会重点配套工程通车后,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区域高铁网布局,提升杭州枢纽客站与过江通道能力,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以速度取胜的高铁,改变了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20多条高铁构筑起快速客运网络,成为长三角一体化最强的“黏合剂”。如今,在长三角地区,高铁与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四网合一”的节点布局正有序推进。预计到2025年,长三角铁路网密度将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

打造人民美好生活新时空

8时53分,在江苏昆山居住的旅客吴斌斌坐上G7313次高铁列车,19分钟后抵达上海虹桥站,出站换乘地铁,到单位时还不到9时40分。她还顺道买上早餐,开启了新一天的工作。

和吴女士有着相似感受的,还有在长三角地区每年选择高铁出行的广大旅客。近年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已经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0.5小时至3小时高铁都市圈。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在上海客运枢纽图定开行动车组超500对,直达长三角地区除舟山外40个地级市和25个省会城市。为满足上海日通勤、周通勤旅客的乘车需求,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在早高峰8时前开行苏州、昆山、嘉兴、杭州至上海的动车组近20对,周末增开上海至无锡、南京、合肥、安庆、六安等地的动车组20多对,助力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全面输出。

有了高铁,更多在都市里生活的人们开启了工作日在职场打拼、周末享受“山水组合”的全新生活方式。

串联起包括7个5A级景区在内的杭黄高铁开通运营以来,何琪峰忙得不亦乐乎。他在距离千岛湖站不远的文昌镇王家源村开了一家民宿。他说,以前交通是大问题,客人都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杭黄高铁开通运营后,不少游客白天在杭州上班,下班后坐高铁来休闲,为民宿带来了更多客源。

出行的便利性也是人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在50个车站投放538台“旅途易购”自动售货机,在25个车站使用“旅途易购”智能寄存柜;在沪苏通铁路推出30日定期票、20次计次票新型票制产品,以方便上海、苏州、南通三地商务差旅和通勤旅客出行;在管内所有旅客列车和客运车站推广实施电子化补票;在高铁列车上推出“铁路畅行”扫码服务……一系列小小的变化组合在一起,让人们旅途中的便利性和舒适感大幅提升。便捷、快速的高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从长三角出发的动车组开行一日可达城市,已辐射了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和华南的全国大部分省区市。

数据显示,2021年长三角铁路旅客发送量在区域旅客发送总量中的占比达到30%,坐着高铁看中国成为长三角旅客享受美好旅行生活的真实写照。

勇当区域发展强劲“引擎”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作为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长三角多地较早遭遇“成长的烦恼”,生态环境一度面临较大压力。

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铁路部门全力落实调整运输结构、增加铁路货运量的要求,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为区域经济换档升级贡献铁路方案和铁路智慧。

放眼全球,长三角面朝太平洋,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大港——上海港、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均镶嵌其中。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强化路港合作,创新服务方式,畅通内陆地区与东部口岸之间的物流通道,共同推动海铁联运高质量发展。

在宁波舟山港港区内设立穿山港站,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将铁路伸向大海、构建海铁联运大能力集疏运体系的重要举措。2020年建成启用后,穿山港区成为铁路在宁波舟山港办理海铁联运的三大港区之一,也是目前铁路延伸到港口最大的“千万级”单体集装箱码头。

发挥“铁+港+船+企”优势,助力腹地外贸企业复工达产。目前,在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按照固定站点、固定时间、固定车底,每日循环开行,共有钱清、合肥、南昌等19个方向,挑起了当地外贸运输的大梁。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制造”和外向型经济的代表性区域之一,正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13年9月29日,苏州至波兰华沙中欧班列鸣笛启程,拉开了长三角中欧班列运输的帷幕。

线路从1条到12条、数量从2013年开行首列到2021年突破1万列、品类从服装鞋帽到液晶屏等高附加值商品……今年1月至9月,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共开行去程中欧班列1994列、同比增长7.8%,开通线路12条,通达24个国家190个城市。在海铁联运、中欧班列、散货入箱等强力带动下,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集装箱运输全面发力,2021年运量占货运装车总量的41.1%。

作者:王力 通讯员 吴少妮
选稿:李婉怡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