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新中国的传奇元帅,儿子结婚时饭桌上只放一只西瓜
上观新闻2022-10-09 09:01:00

1950年,陈毅与父母、家人在上海合影

应知重实际,平地起高楼。

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

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

这是陈毅在《示儿女》一诗中对子女的教诲,里面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子女的深切期望和殷殷嘱托。每当闲暇时,他常与子女讨论古诗词里的微言大义,或询问其对于自己新作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对晚辈们的要求。从孝敬长辈到教诲晚辈,陈毅的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优良家风的缩影。

“西望故里,不尽孺慕赡佑为叹惋耳”

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在四川乐至一个耕读传家的家庭。1919年,他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自从走上革命道路之后,陈毅同父母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但是,他心里总惦记着自己的父母,时常在工作和战斗的空隙,写信给远方的父母。

青年时期的陈毅

1939年春夏之交,新四军正在苏南与日寇进行坚决斗争,我方取得了几场战役的胜利,但是战事仍然非常吃紧,敌人组织力量进行多次扫荡。在指挥战斗的同时,陈毅百忙中抽空给父亲陈家余写了封信,汇报新四军抗击日寇的战情,表达对亲人的殷切思念,字里行间尽显孝子之心。

“目前江南战局更大进展,儿部日益壮大,军民关系尤为良好,生平快慰之事无过此者。” 信中,陈毅笔触轻松地介绍了新四军日益壮大的局面和良好的军民关系,还根据国内外形势和战局的进展,大胆预测“三五年头敌定片甲不回也”

这个预判,一方面展现了对胜利的期待和对战局的信心,一方面也体现了对未来局势的科学分析,与后来抗日战争的走向大致吻合,反映出新四军指战员对战争局势的准确判断和打败敌寇的坚定自信。

此外,陈毅信里直言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和回乡省亲的愿望,但是为了抗日大业,只能“西望故里,不尽孺慕赡佑为叹惋耳”,遥寄近照,“以远慰亲怀于万一”。寥寥几笔,勾勒出革命者既以大局为重、又牢记亲恩的可贵品格。

1951年,陈毅写给父母的家书(陈毅纪念馆藏)

“办任何事情都要严格按照制度来”

虽然陈毅事亲至孝,但涉及原则问题,他始终严格要求亲属,从来不准搞特殊化。

1950年春,陈毅的父母从四川老家千里迢迢到上海看望阔别20多年的儿子。陈毅见到父母非常高兴,嘘寒问暖后便安排父母在自己家里住了下来。不过,他也向父母坦率地提出:“你们也要遵守革命纪律……我们来个约法三章好不好?一、不得随意动用公车;二、不要借用我这个市长的名义外出办事;三、没有特别的事,不要随意外出。”父母都非常理解支持这些原则。

过了一段时间,陈毅督促妹妹出去工作,并动员她报考学校。妹妹想上大学,请求哥哥写个条子或打个招呼。陈毅坚决不同意,说“这样的条子我不能写,这种招呼我也不能打,我是共产党的上海市长嘛!你有本事自己去考,考不取就回四川”。后来,妹妹报考了卫校,被上海市卫生人员训练班录取。

对于孩子,他也坚持严格要求:“一、穿土布衣,大孩子穿了再轮给小的孩子穿;二、不坐公交小汽车;三、办任何事情都要严格按照制度来。”

1950年陈毅与家人在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藏)

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陈毅的子女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三儿子陈小鲁与粟裕的女儿结婚时,正好是夏天,前去家里祝贺的宾客看到桌上只放着一只大西瓜,俭朴的“西瓜宴”就成了“婚宴”。

子女们耳濡目染,养成了良好的品质,在生活上不仅克勤克俭,而且待人谦和。陈毅住院期间,子女们对医护人员都非常敬重,主动取药、打扫楼道卫生。良好的家风,不仅成为子女们终生的骄傲,也让他们终生获益。

“成为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1940年,陈毅与张茜在江苏溧阳水西村结婚,没有任何仪式,夫妇俩与几名战士一起吃了一顿面条。

1942年底至1943年初,新四军军部由苏北移至淮南黄花塘,陈毅与张茜在住屋边合影

“茜:别后风雪交加,夜半抵蚌埠。道路泥陷不能行车,步行十余里渡河到市委,酣然一睡,起已十时半,证明年近五旬,尚可做步兵。……好在早有准备,我军挟各种优势,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收京破敌必在春夏之间。”1949年3月23日,陈毅在行军途中写给张茜一封信,表达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他挂念独自抚养孩子的妻子:“汝独行踽踽,又孤处济南,深以为念”,并恳切提出对子女的教育意见:“三个小儿,不知到青州后如何?最好不离母亲,多耐心教育,不要把孤傲的性格传给他们。”家书寄语,纸短情长。为了革命事业,陈毅只能将对家人的爱与关心表达在书信中。

陈毅与张茜在中南海最后一次合影(中央档案馆藏)

陈毅有相当的国学积累,在诗词领域出手不凡。长子陈昊苏回忆,当父亲有暇和子女交流之际,谈论较多的就是古今诗词。1956年,毛泽东的18首诗词发表,陈毅随即为孩子从头至尾仔细讲解了其中的《水调歌头·游泳》。

他对孩子们说:“毛主席已逾六十高龄,但他的革命豪情仍像中流击水的青年时期一样。你们这些孩子,从小就要向毛主席学习,‘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在大风大浪中培养和锻炼革命意志。”

1961年7月,陈毅之子陈丹淮考上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准备赴校入学。哈军工是当时中国第一流的军工院校,陈毅闻讯十分高兴,可他因公务要离京南下,只能与陈丹淮匆匆挥别。

然而,他想到儿子只身出远门求学,理应多多倾谈,以尽父辈告诫教诲之责。于是,他又提起笔来,将未及细说之言,诉诸笔端:“小丹赴东北,升学入军工。写诗送汝行,永远记心中。……”

这就是陈毅那首著名的《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写作的由来。离家之际,陈丹淮刚刚18岁,而他的父亲,恰恰也是在18岁时告别故土,奔赴异国追寻民智国强之途的。读着长诗,父亲的期冀和深情掀动了陈丹淮的心潮。

陈毅所作《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诗稿手迹

1963年8月7日,陈毅在公务繁忙之余给儿子陈昊苏、陈丹淮、陈小鲁和女儿陈姗姗写信,叮嘱他们“多温习功课,注意锻炼身体”,告诉他们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完善自我,“能成为有学问有品德的人”。这是一位父亲对子女最深切的期盼。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