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开水烫餐具能消毒?广东人这个“仪式感”管不管用?真相来了
上观新闻2022-10-05 16:44:00

七天小长假

少不了搓上个一顿、两顿、三四顿的

一到聚餐

你们饭前第一件事是干啥?

洗手?拍照?还是烫餐具?

十几个人,动作一致,一气呵成

仿佛在进行餐前礼仪

碗、筷子、杯子、碟子一个也不放过

必须接受一次高温的洗礼……

听上去挺干净卫生的

今天

#开水烫餐具无法消毒#

的话题冲上热搜

引发众多网友讨论

开水烫碗筷真的有用吗?

首先来分析一下,餐具上一般都会残留哪些微生物?

最主要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以及大肠杆菌等)、病毒(甲肝病毒、乙肝病毒、诺如病毒等)、霉菌(真菌)以及芽孢等。

而这些微生物都可能对人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危害。

那烫一下真的能杀死

这些微生物吗?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一定条件下能产生肠毒素,会引起人恶心、呕吐、胃痉挛以及腹泻等食物中毒的症状。对高温有一定耐受能力,在80℃以上的高温下30分钟,才能将其彻底杀死。

不过,虽然长时间高温消毒可消灭金黄色葡萄球菌本身,但却无法消灭其产生的肠毒素,并且导致食物中毒的是细菌毒素,而不是细菌本身。所以说,即使杀灭了大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但如果餐具曾被大量细菌污染,同样可能存在毒素。

沙门氏菌

它是我国食物中毒事件中最大的病因,由于广泛存在,极易污染餐具。感染后,会出现呕吐、腹痛、水样便(黄绿色),严重者会出现寒战、抽搐甚至昏迷。

不过,沙门氏菌相对不耐热,55℃-60℃温度下15-30分钟即可杀死大部分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种细菌,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地方,比如水里、饭里,甚至是身体里。

它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寄居菌,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引起急性腹泻。大肠杆菌对高温也不耐受,一般75℃温度下1分钟即被杀死。

细菌芽孢

简单来讲,可以理解是细菌的休眠体。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可抵抗酸、旱等不利因素,且十分耐热。所以,一般情况下,开水不能杀死它们。

霉菌

大多数霉菌在70°C-80°C温度下就足够被杀灭。但真菌孢子(休眠状态的真菌)及一些真菌产生的毒素无法在高温下杀灭。所以,餐具一旦发霉,就别想着烫一下解决问题了。

病毒

餐具上可能会有的病毒有诺如病毒,甲肝、乙肝病毒等。其中,诺如病毒很容易消灭,但甲肝、乙肝病毒则需要100°C的热水

高温的确能起到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但常规的用热水涮碗筷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温度越高用时越短,此处的灭菌温度多为灭菌最低温度

专家表示,要达到消毒效果,至少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必须是100℃滚烫的开水;②不是在开水里放一下就拿起来,而是至少浸没5分钟以上。

也就是说高温消毒的两个必备条件“温度和时间”,缺一不可。

一般餐厅提供的热水热茶,为了避免烫伤,多在70℃-80℃左右。这些水倒在凉的餐具里,温度还会降至更低。

另外,不少人烫餐具的时候,快则几秒,慢则十几秒,这在作用时间上也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吃饭前用开水烫碗,多因作用温度和作用时间不足,不能保证杀死多数致病性微生物。

总结一下就是:饭前开水烫碗这种方式,无法确保消毒杀菌。(最多就是冲下浮尘,图个心理安慰)

外出吃饭餐具应该怎么处理?

市民在日常使用消毒餐具时,可以记住“三要三无”,来对餐具的卫生进行初步判断。

“三要”

餐饮具包装要完整

包装要清晰标明厂名、厂址、联系电话、生产和保质日期

餐饮具要光洁、感官良好

“三无”

合格的集中消毒餐饮具要做到

无油渍无泡沫无异味

生活中如何预防细菌滋生?

① 在制作食物前,应充分清洁手部,尤其是指甲内;

② 鼻炎或眼睛感染时,尽量不要制作食物;

③ 手上有伤口时,不要制作食物,也不要接触食物;

④ 保持厨房与就餐区的干净卫生;

⑤ 如果做好的食物要放置 6 个小时以上,应尽快放入 4℃ 以下冰箱中冷藏;

⑥ 别拿洗碗布当“万能布”。

网友评论:

烫的是一种心情安慰

你有烫碗筷的习惯吗?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