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雷士德工学院的这段历史你知道吗?
上海虹口2022-10-04 14:13:07


雷士德工学院位于东长治路505号。第一眼看到它有点像白宫,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只不过墙面已经被岁月染成灰色。它的外形从远处看像海上航行的轮船,近看有英、美议会大厦的风貌,从空中俯瞰则像一架展开双翼的飞机。

这所工学院是按照英国工程师、地产商亨利·雷士德的遗嘱,用他的遗产创办的。于1934年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正中五层,两侧逐渐降低为四层、三层,坐北朝南,装饰艺术派风格。平面“丫”形,主入口为尖券门廊,顶部冠露肋穹顶塔楼。窗间墙饰竖向线条装饰并伸出女儿墙,女儿墙折线状起伏,有装饰图案。建筑壮观华丽,装饰考究,设备齐全。教室、宿舍、大礼堂、图书馆、博物馆、各种工场与实验室以及教师与学生食堂应有尽有。楼前一座天使雕像立于水池中央,水池里有些硬币,可能是有人祈祷所扔的。


雷士德是英国人,1840年出生于英格兰南部的港口城市南安普敦,是弟兄四人中最小的一个。他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由于三个哥哥都相继死于一种不知名的疾病。有人告诉他:必须离开家乡、离开英格兰,离得越远越好。于是在1867年,雷士德带着忧伤和恐惧,搭乘一艘货轮,来到遥远的中国上海。那个不知名疾病,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无限的恐惧,为此雷士德终身未娶,他长期住在上海英侨总会的单身宿舍,个人生活非常节俭,穿的是破旧衣裳,从未购置过小轿车,上下班坚持步行或乘电车,出门时手执雨伞当拐杖。他每天上下班前的例行公事是检查所有办公室的电灯是否关好。他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每星期必到九江路江西路的圣三一教堂做礼拜。他曾捐献25000两银子资助该堂偿还购置大管风琴的债务。他毕生从事建筑工程和经营地产事业,对贩卖鸦片或干其他罪恶勾当的西方冒险家深恶痛绝。他富有人道主义精神,对贫民充满同情心。1926年5月14日,雷士德87岁逝世时,已是上海滩上屈指可数的富豪之一,其资产在250万至300万英镑之间。他立遗嘱,几乎捐出了全部遗产,在上海兴办教育、医疗和慈善事业。这份遗嘱公布以后,在上海滩引起了震动。在他的遗嘱的第一节中就这样写道:“在将近六十年中,我主要和永久的定居处一直在中国的上海,现在如此,以后也将如此。很久以前,我就选择中国作为我的户籍,目前就是这样……”雷士德认为他在上海度过一生并获得财富,去世后将其资产用于为上海人民造福是唯一正确和适度的选择。根据其遗嘱,他的全部遗产用来建立了“雷士德基金会”,主要支持建设和发展上海的文化事业,其中就包括他在遗嘱中特别提及的“捐赠建立能容纳300人以上的雷士德学校,对中外学生开放,特别对中国学生”,也就是后来的雷士德工学院。


雷士德基金会先后建造了一批学校、医院。1934年,坐落在东长治路505号,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雷士德工学院及附属中学的主楼落成启用(现为上海海员医院)。笃信宗教的雷士德在遗嘱中明确指出,不准把宗教带到教育中去,因此雷士德工学院不设置宗教课程。


许多人也许不知道,坐落于东长治路上的海员医院大楼曾经是一所学校的旧址。而对于一群老人而言,这个地方是曾经留下他们青春岁月的菁菁校园。2004年10月23日,在母校建校70周年之际,校友们从四面八方重新回到了这里,参加“雷士德工学院建校70周年纪念特展”的开幕仪式。这一次特殊的展览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雷士德工学院校友会共同举办,同时也得到了海员医院的大力支持,无偿提供场地,使得这次展览更蒙上了一层“故地重游”的怀旧气氛。展览中展出的展品大多由老人们自己提供,每一张照片,每一件东西都能勾起他们对往事的无限回忆。

雷士德工学院从1934年10月1日建成开学到1945年停办,前后延续时间仅10年。从雷士德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只有5届学生,总的学生人数不超过1000人。1941年前后,大批学生转到其他学校或大学,但是他们一致认为是雷士德学校给他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据他们回忆,学校的教育方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采用讲课记笔记,而不是教科书的授课方式,这样就可以传授最新的科学成就并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另一特别地方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毕业后一踏上工作岗位就能发挥作用。雷士德学校的学生,在校训“苦心志,劳筋骨”的勉励下,在校勤奋学习,毕业后以敬业的精神勤奋工作。70年后的今天看这些老人,仍然值得敬佩。他们中有已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懋祥,已故的原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陈占祥,国务院原港澳办主任,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的鲁平,香港万邦集团董事长曹文锦,原世界银行高级技术教育专家沈星若,原国际劳工组织副总干事、国际劳工局助理局长金辅耀,原日内瓦中国驻联合国大使钱嘉东、著名翻译家草婴,原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大使梁于藩等。

雷士德工学院1942年由日方接管,抗战胜利后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为招商局医务室、海运局职工医院。1955年1月,更名为上海海员医院。

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雷士德工学院旧址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选稿:施丰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