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上海这些糕最有特色,还有一块1000年前的糕,全市只有两家店卖
上观新闻2022-10-04 09:54:46

上海有哪些特色糕?

重阳节,又是吃糕日。

重阳节吃糕的习俗,由汉代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避灾的故事演化而来。但并非所有地区都有高山,人们就用“吃糕”来代替“登高”,用插小旗代替插茱萸。

上海从来就不缺少糕,不仅有各种应景的重阳糕,还有很多地方特色糕。更有老字号担心传统技艺失传,哪怕工艺繁琐,也要将特定的制糕方式传承下去。

年年有传统,年年有新意

经典的重阳糕自然是不会缺席节日,而且年年有新意。

乔家栅的重阳糕小有名气,原因在于口感软糯但不粘牙,而且口味跟着市场需求,延续传统却不忘调整。比如,消费者不太喜欢甜度高的,就用蒸酥捣烂的赤豆泥取代了糖油炒制的豆沙,既有甜味,又不会过于甜腻;糕面上的红枣、桃仁、瓜仁、松仁等,可以丰富口感。

“现在消费者喜欢的还不止一个口味,所以重阳糕的种类也在扩展。很多消费者不仅看中传统的米粉蒸糕,还与绿豆糕、橘红糕、云片糕等搭配成个性化礼盒。”乔家栅相关负责人沈妍说,除了孝敬老人,很多消费者自己也喜欢吃糕,并且要吃“季节限定款”。今年重阳节正逢桂花飘香,乔家栅不仅推出了桂花拉糕,还将它与燕麦桂花拿铁组成初秋桂花套餐,特备受欢迎。糯唧唧的拉糕藏着桂花的甜香,正是秋天的味道。

南京东路步行街及周边,各老字号的柜台上同样不缺重阳糕,新雅、沈大成、杏花楼的重阳糕以及各种糕类产品卖得都很不错。新雅、沈大成还有现制现蒸现售款重阳糕,拿到手还是热气腾腾的,尤其受欢迎。

新雅资深级中国烹饪大师黄任康说,一块软糯香甜,细腻松软的糕,关键之处在于粉的配比,再经过几次淘洗、沥干、饧发、磨粉等工序。每批次的米含水率不一样,只有制糕数十年的老师傅才知道如何微调,因为含水多糕太软,含水少糕太硬。研磨过的粉过筛也是个精细活:太细会导致糕太粘,太粗则粉质感厚重不细腻。老师傅在过筛后,还会手工揉搓,才能制出老少皆宜的细腻松软口感。

这两年,为了给重阳节“添色”,新雅也做了创新:一款表面用红曲米粉浆与鸡头米搭配,另一款为黄小米枸杞,下面才是白色的糕体。红白、黄白带着豆沙夹心,颜色漂亮却没有任何添加剂。

新零售品牌同样没有错过重阳糕。在盒马、叮咚等平台上,既有老字号的重阳糕,也有品牌自制的重阳糕和其他各色糕点。

“目前研发的重点是健康。比如我们自制的五彩重阳糕,全手工制作,以南瓜粉、紫薯粉、甜菜根粉、菠菜粉作为‘五彩’的来源,天然健康。再用坚果和果干点缀,糕体口感香糯绵密,坚果和果干又丰富了口感。”盒马产品研发人员表示,门店售卖重阳糕时也会搭配小红旗,延续“吃糕插旗”的传统。

叮咚买菜的研发人员也表示,从消费者建议看,最看重重阳糕的健康和口感。所以,旗下自有品牌良芯匠人今年推出的“手作双拼重阳糕”用松软、不粘牙的米糕做糕底,用玉米粉、麦苗汁等天然材料调色,延续传统的赤豆沙夹心,清甜不腻,口感松软易消化。从这些天的销售情况看,双色重阳糕销量将突破1万份。同时,年轻人喜欢的糕点“果子”在今年重阳节前的销量增长也很明显。“果子”口味更多样,还参考《梦华录》等热门古装剧中的取名方式,有了青提油柑果口味的“撷月果子”、板栗口味的“空山果子”等充满诗情画意的名称,好评度很高。

千余年前的“白云糕”重新亮相

还有一些上海的糕,虽然没有冠以“重阳”的名目,但因为工艺或口感特别,同样在节日里备受欢迎。

“整个中心城区,大概只有淮海路上的这两家‘哈尔滨’才有印糕卖。我们的印糕和郊区的不一样,不是蒸出来的,而是用熟粉‘打’出来的。”淮海中路近重庆中路的上海哈尔滨食品厂精品店店长顾英华说,手工印糕很费人工,1个小时只能做100来个,现制现售的口感最好,所以目前仅供应淮海路上两家门店。

消费者可以隔着玻璃,目睹“前店后工厂”生产印糕:大师傅精准地量取已经蒸熟的糯米粉、葡萄糖浆、黄油,依次混合、搅拌、揉搓,最后脱模成型。小圆白糕上,印着精致的图案。咬一口,软硬适中,幼滑细腻,有种“入口即化”的感觉。大师傅说,印糕最讲究新鲜,完工后虽能保存几天,但当天品尝时最为细滑爽口,所以老字号拒绝了工厂间的批量生产,坚持现制现售。

做这块糕,还有哈尔滨的一点“公心”——把冷制印糕的工艺传承下去。原来,这块糕与范仲淹大有渊源。相传范仲淹因家贫,在苏州天平山下咒钵庵栖身,一日三餐吃粥。吃粥不方便,他就想出一个办法:将粥盛在盘里冻结后,把粥划成方块,以糕的形态果腹,取名“白云糕”。之后,范仲淹好友石梅卿找人用糯米粉改良“白云糕”,并用模子印出花样。所以,在苏州、常熟一带,会将这种糕称作“白印糕”。

但在上海,不论是“白云糕”还是“白印糕”都已很少见。市郊虽有不少地区有“印糕”,却类似小块蒸糕,所谓的“印”是指上面印着花纹,工艺与“白云糕”相差很大。哈尔滨食品厂早年曾生产过印糕,此后因产量低放弃了。“近年来梳理产品时,我们觉得有责任把这份美味和工艺延续下去,就恢复了这款产品。”黄浦区非遗项目“哈氏海派糕点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樊海平说,产品上市后,反响很不错,更坚定了哈氏传承的信心,“我们又在原料里添了薄荷、花生,有了多重口味的印糕,满足更多人需求。”

不同地区都有特色糕,每一块都有个故事

上海还有很多特色糕,每一块背后都有故事:

崇明糕赫赫有名。它原先是岛上农民献给灶神的祈福食品,因选料讲究、甜度适中、清香松口、糯而不粘,逐渐成为岛上特色美食,在长三角声名远扬。

松江的叶榭软糕、颛桥地区的桶蒸糕等,都属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叶榭软糕有方糕、素糕、桂花白糖糕等三个主要品种,松、软、甜、香、肥。如今,一些叶榭软糕还借鉴了活字印刷术,可以组成各种吉利话,适合不同场合。桶蒸糕由大米和糯米混合磨粉制成,用专门的杉木桶作为蒸具,蒸好后呈直径30厘米、厚10多厘米的圆筒形,很契合“节节高”的寓意。

七宝方糕也有拥趸。正宗的七宝方糕产于七宝寺,外皮用糯米,内馅则五花八门:芝麻、豆沙、枣泥、赤豆、桂花……它最大的特色是外皮甜糯不粘牙,馅料甜得恰到好处。

在上海市郊,还有一种“焋糕”流传甚广,金山吕巷的白龙糕是焋糕的代表,也是上海市非遗项目。焋,意为装米入甑熏蒸,所以焋糕也称蒸糕。焋糕的主要原料也是糯米和粳米。金山的焋糕多用三乘三、四乘四、五乘五等方方正正的竹制模具,方言称之为“糕正”。在米粉中放入豆沙或枣泥等甜馅料,再用糕粉填平模具。翻面后,揭开上面盖着的模板,糕点就有了精致的外形。

重阳节中,这些糕集中亮相,成为人们敬老的好选择。

崇明糕、叶榭软糕、七宝方糕、白龙糕照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三农”

作者:任翀
选稿:单冉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