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记忆中的“江南市井好春光”:龙华庙会,期待“妙会”!
上海徐汇2022-09-27 15:27:32

三月三、龙华会,看桃花、逛庙会,曾经是上海人的一大习俗。每到此时,亲朋好友、老人小孩一起,白天逛市集、吃小吃、看文艺演出,晚上到龙华寺前广场看舞龙舞狮,参与各种活动,鳞次栉比的街市灯火和热闹欢乐的气氛留在了很多上海市民的记忆中。

图片

随着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和城市变迁,庙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2008年,上海龙华庙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建设和一系列改建项目的推进,龙华庙会也按下了暂停键。

延续千年的岁时风俗如何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样貌?在保护和传承龙华庙会的基础上,如何重塑非遗品牌,丰富市民游客的参与体验?9月23日下午,一场以“非遗民俗庙会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2022龙华妙谈会”在徐汇龙华会展厅举行,学界和业界大咖纷纷建言支招,为龙华庙会的保护传承与活化传播探寻新方向。

图片

龙华庙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踏青赏花,货物采买,文化娱乐,富于江南韵味的龙华甚至吸引不少在上海的外国人到访,印度诗人泰戈尔也曾到此一游。直到上世纪80年代,它仍是许多市民游客心中的美好记忆。

图片

图片说明:1924年4月12日,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徐志摩、林徽因陪同下造访龙华

在龙华站地铁文化长廊“妙会龙华”专题展前,今年70岁的市民裘先生向记者回忆,“饼啊、糕啊、汤团,还有扎肉、梨膏糖,上海一些老的东西,庙会里都有,夏天还有水蜜桃。”鼎鼎大名的龙华寺,门前一条老街,那份有吃有玩的热闹老先生至今记忆犹新。“怀念怀念,尤其是年纪大了,我们退休以后,想起以前小时候在龙华庙会里玩,现在要再开吗?传统文化应该恢复起来,这个是真正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

图片

而对曾经在上海飞机制造厂工作的何女士来说,不止龙华庙会,如今的西岸凤巢、跑道公园,当年都是她下班回家的必经之地。傍晚时分,夕阳落到开阔的停机坪上,龙华这一带芦苇丛生,一片金色,这是定格在她记忆里的美好画面,而热闹的龙华庙会,更是那段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的日子里,充满幸福感的“一期一会”。

“吃、穿、用,各种小商品都蛮多的,那时买点吃的,就觉得很开心,几块钱一件的汗衫,也很开心的,现在不一样了,应该要与时俱进,因为生活水平在提高嘛,我蛮希望恢复的,但还是要接近大众的消费水平。”何女士说。

“龙华庙会是流传了千年以上的,中国上海地区的一个古老的、传统的文化商贸活动,除了礼佛,它还包括民间的美食,还有许多歌舞,人们通过这样的一种民间狂欢活动,把神圣和世俗融合起来,它包含了一种人们的情感,一种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华东师大终身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城镇民俗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勤建向记者表示,龙华庙会不仅是上海地区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庙会,也是华东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庙会,今天,民众对龙华庙会期待的是其洗净铅华之后所沉淀出的文化符号。

图片

图片说明:龙华“秋江塔影”资料图/张文菁摄

在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看来,龙华是上海中心城区文明历史最为悠久的宝地,由龙华寺塔、龙华烈士陵园、原龙华兵工厂等共同构成的龙华历史风貌区,承载着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丰厚内涵。深入挖掘其中的优秀传统、人文精神,充分利用龙华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文物建筑,在庙会的设计、街区布局、经营管理和服务环节等方面,融合本地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和现代时尚,龙华庙会一定能再现繁华与风采。

实际上,近年来随着龙华广场的改造更新、龙华塔及龙华寺保护修缮等重点项目的推进,周边道路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古韵龙华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上海具有唯一性、独特性、难以复制性的文化和城市景观新地标。在此背景下,发掘文化亮点,重塑龙华庙会,激活民俗非遗的生命力,助力龙华再现新的荣光,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

图片

图片

非遗海派剪纸青年传承人、守白艺术ceo李诗忆一直致力于把传统剪纸融入生活方式,独特的色彩造型丰富了剪纸的艺术表达,与生活用品结合的文创更让非遗元素融入日常。“我们现在有口罩,还有时尚潮人的帽子,还有飞盘、精油皂,还有nft(数字藏品),我们一直致力于传达的是剪纸其实不仅仅是一种非遗的表达,它真的是能够跟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相融合的。”

图片

市级非遗项目“龙华禅食”一方面延续传统时令节气的禅食制作,另一方面也开发出佛茶、九宫格茶具等文创新品。“例如大家喜欢吃的桃酥,5块钱一盒一直没有涨价,这么多年都很受欢迎,绿豆糕、云片糕、海苔、夹心芝麻这种根据大家口味调整,也很受欢迎。”工作人员安秀琼向记者介绍。

图片

当天活动现场,江南丝竹余音绕梁,剪纸、绒绣、盘扣技艺等非遗项目衍生出的各类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颇为吸睛,在一些业界人士看来,不是年轻人对龙华庙会没有兴趣,而是在数字科创时代,庙会传统的精神内核如何与潮流文化相结合,以更新鲜的表达直击人心,唤起大家的参与热情。

图片

图片

“现在有很多穿着汉服的年轻人,还有一些国风国潮的动漫,其实年轻人已经开始在参与了,所不同的点是比如我们做龙华庙会,或者做非遗传承保护的时候,是否把年轻人的这些喜好也考虑进去,最好的保护是使用,市集、庙会并不一定是招商,其实可以变成一个平台,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这是一个可以变成上海市民集体参与、集体创作的场合,如此一来龙华庙会就并不光是一个卖货的地方,它会成为一个能够展现出上海创意能量、文化魅力的活动。”曾参与打造苏州诚品书店、上海城隍庙豫园等项目的合拓企业总裁、享新合拓商业管理公司首席内容官林克恒告诉记者。

图片

徐汇区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伍彦心表示,龙华是个非常奇妙的地方,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在这小小的方圆一平方公里的风貌保护区当中有着高度的浓缩,这样的影响力对徐汇来说意义深远,希望通过全新的IP重塑、场景重构,为大家带来一届更加值得期待的龙华“妙”会。

选稿:常善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