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黄浦江大闸蟹“豪宅”安度今夏高温!申城品蟹最佳期或等霜降后
新民网2022-09-24 09:06:13

图说:养殖户从地笼里捞起大闸蟹新民晚报记者郜阳摄(下同)

“蟹呢?”清澈的池塘里,并未有想象中“青壳大将军”三三两两在水草上“冒泡”的场景,显得“过分安静”了。

“这才是养蟹的好标准!”松江区昆秀水产养殖基地负责人潘雷明看出了来人的不解,“所谓‘种草不见草,养蟹不见蟹’。”

昨天(23日)是秋分,也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上海松江、崇明、浦东等地的“江海21”大闸蟹养殖基地,养殖户开始为螃蟹站好最后一班“岗”:育肥。

“沉住气”,这是养殖户和专家不约而同说出的三个字。他们是指,上海地区的品蟹最佳期得等到霜降前后。而再强化培育10-15天,母蟹就可以爬上老饕们的餐桌;等西风起的时候,公蟹也将“飞”入寻常百姓家。届时,广大市民将品尝到黄满膏腴的优质大闸蟹。

图说:大闸蟹目前已完成第五次蜕壳,正在最后育肥

“豪宅”度过高温“烤验”

这个夏天属实过分热了,上海超过35℃的高温天气近50天,连水里的中华绒螯蟹们也苦不堪言。要知道,气温一高,有些螃蟹就会被逼得往岸上跑,最终因为脱水活活热死;还有些则是病死的——高温导致水草腐烂,水中氨氮物质增加,细菌大量繁殖,免疫力下降的螃蟹就会染上疾病……

在昆秀水产养殖基地,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出现。“一亩蟹塘只放了500只蟹,加之存活率的影响,可以说一只大闸蟹的‘住宅面积’超过1.5个平方了。”潘雷明告诉记者,“还有水草也很关键,炎炎夏日,水面温度和池底温度可能相差5-6℃,靠的就是水草在调节。”

潘雷明养殖的大闸蟹,是赫赫有名的“江海21”,由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团队历时10余年选育,如今已累计在全国16个省区市养殖,年养殖面积约30万亩。

图说:上海海洋大学高级工程师王春展示“江海21”

说话间,养殖户从地笼收起一筐蟹。上海海洋大学高级工程师王春迫不及待捞起一只细细查看,“真是螃蟹界的‘高富帅’啊,你看,青壳白肚,金爪黄毛,尤其是这‘大长腿’——第二步足长节末端达到或超过第一侧齿尖端。”被捞上岸的大闸蟹试图“越狱”,有只翻出了蟹桶,却似乎对高度估计不足,只能靠着有力的“大钳子”牢牢抓住桶壁。

王成辉透露,随着上海市河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第三轮工作的深度推进,上海市今年河蟹产业的“江海21”良种覆盖率在蟹种阶段达到15%左右,全市在成蟹阶段的覆盖率达70%以上。

“通过现场巡视和蟹塘打样结果来看,罕见的高温,基本没有造成申城大闸蟹个体规格的影响,仍保持良好的态势。”王春表示。

“江海21”爬出富农路

潘雷明掐指算了算,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现在螃蟹已经完成第五次蜕壳了,通过育肥还能增长10%-15%。”他介绍,“这个过程,螃蟹会把蜕壳后身体里空的地方撑足。”

潘雷明养螃蟹已有11年。由于上海大闸蟹从良种覆盖度、技术集成度、市场欢迎度等方面都处于全国最前列。昆泖松江黄浦江大闸蟹无论从品质、规格、售价等都能与阳澄湖大闸蟹比肩。每年到了成蟹销售季节,慕名而来的消费者往往因没有预定而空手而归。

图说:被捞上岸的螃蟹迫不及待地往“家”的方向跑去

记者了解到,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松江区已形成了基于“江海21”品种的大规格生态养殖的“松江模式”,它的技术奥秘在于:稀放蟹种、精种水草、立体充氧、优化饵料,使得成功恢复了这一广受市民喜爱的松江特色水产品,打造出上海人的“心头爱”——黄浦江大闸蟹品牌。同时,借助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平台,先后在上海鱼跃、上海昆秀、上海金泖等10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起标准的“黄浦江大闸蟹”的养殖基地。

“养殖基地售出的每一只大闸蟹都有标识,能够溯源。”潘雷明说。而王春告诉记者,每只螃蟹的背部都不一样,未来有望通过“蟹背识别”技术,打造中华绒螯蟹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与超大城市相匹配,上海要走出一条精致的绿色、可持续水产养殖道路。”在王成辉看来,“江海21”中华绒螯蟹是绿色养殖的“探路者”。他认为,绿色养殖有十二字标准,即环境优美、过程清洁、产品绿色,“既要带给市民舌尖上的美味,也要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王春还透露,今年崇明清水蟹成蟹养殖面积约6000亩,产量预计可达100万斤。崇明岛因为地处长江入海口,在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等方面都具有独到的环境特征。基于“水草+优质饲料”模式养出来的崇明清水蟹体内含有更丰富的风味物质,具有明显的“咸鲜香”。

两位螃蟹“王”提醒,国庆期间上市的母蟹在2-3两居多,要想品尝大蟹,还是得“沉住气”,静待“西风起”。

作者:郜阳
选稿:曾炟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