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秋分养生有“四忌”!快收藏起来,健康度秋季
上海普陀2022-09-23 17:04:56

二十四节气|秋分

图片

【定义】:太阳到达黄经180°时即为秋分

【交节】:每年公历9月22日~9月24日之间

【今年】:2022年9月23日09时04分

01

秋分:再度迎来昼夜等长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等长。

图片

就如春分点在天文学中被看作太阳在黄道上视运动的起点,是黄道十二宫的起点,赤道坐标系的起点。秋分点作为春分点的“对点”,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图片

9月23日秋分,太阳位于黄道和赤道的交点上

“两分两至”是地球公转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四个时刻,“两至”是阳光直射点最北或最南的时刻,北半球(或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或最短的一天;“两分”则是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日照时间均等的一天。

图片

二十四节气实为“节”与“气”的合称,其中有12个“节气”(也简称为“节”)和12个“中气”(也简称为“气”)。从公历的角度来看,每月有两个节气,第一个就是节气,而后半月中的那个节气就是中气。

图片

中气是标识四季、确定农历闰月的关键。天文学上是以秋分作为北半球秋天开始的标志。

02

秋天真的开始了吗?

在气象学上,秋天的界限相对更为复杂,也因地而异。9月中下旬,对我国北方不少地区而言早已入秋,而对南方地区而言,才刚刚开始准备跨进秋季的大门。

图片

由于大部分地区雨季已经结束,在北方冷空气的推动下,南方高温尽退,水汽也少了许多,正是风和日丽、碧空万里的时候,所以素有“秋高气爽”之说。而过了秋分,降温会变得越来越快,大家要注意添衣保暖。

图片

这段时间农务也变得十分忙碌,秋收、秋耕、秋种都马虎不得。及时抢收秋收农作物可避免遭受早霜冻危害的风险,而早播冬季农作物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的光照和热量。

图片

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的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秋风吹稻浪,一起享受属于这个季节的丰收的喜悦吧!

秋分养生注意“四忌”

俗话说:秋分不养,一年白忙。做好秋分养生格外重要,要注意4个养生禁忌。

1、忌经常熬夜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张冰2022年9月接受每日商报采访时表示,秋分时节,阳气收敛,阴气渐盛,经常熬夜,容易伤及人体阳气,所以要及时调整作息,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做到起居有时,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的睡眠。

图片

2、忌大量运动

张冰医生表示,积极运动可以放松身心、扫除抑郁情绪,但秋季运动总体上应该以“收”为主,以免损耗阳气。尽量避免大运动量、出汗较多的运动,可选择登山、慢跑、散步、太极拳等。

图片

3、忌大喜大悲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医师马永利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受气温和光照减少影响,人们的情绪也会发生变化,如悲秋,秋愁。

所以,秋季养生要着重注意不要大喜大悲,要符合季节的收敛之气,最好的方式就是爬山登山,登高处望望远方,颐养一下自己的心情。

图片

4、忌冻三部位

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雪梅在2016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提醒,虽说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不过身体有三个部位不能“秋冻”。

1.头部,头为诸阳之会,如果保护不好,阳气会丧失,头颈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2.腹部,腹部有很多重要经脉,此处受凉将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对脏器功能都会有影响。例如有胃病史的人受寒易胃疼,经期女性受寒容易痛经等。

3.脚,“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如果脚部受寒,则血液流动瘀滞,全身血液供应将出现不足,脏器功能继而受损。

选稿:严佳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