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022秋长三角的桂花“迟到”了?不如先来品尝舌尖上的桂花香吧
浦东发布2022-09-19 18:18:02

桂花香

赏圆月、吃月饼、闻桂香是人们在中秋佳节的重要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桂花香”,但今年长三角的桂花却“爽约”了。

受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影响,不少植物出现发育迟缓、花期推迟、黄花落叶等现象,特别是一些不耐干旱的植物,普遍出现了叶片黄化、落叶的现象。入秋以来,气温升降不稳定,也使得桂花的花期变得“无规律”。

桂花对气温比较敏感,要等待降温和雨水,温度和湿度条件都达到了,才能催开桂花。据预测,今年上海第一波桂花香可能得等到本月下旬了。

暂时闻不到熟悉的桂花香,有些遗憾的话,那就先用长三角的这些桂花美食来解解馋吧~

桂花糖

桂花做糖,口舌甜蜜、香气扑鼻,是桂花最基本的食用方法。1934年,《家庭周刊》介绍了制作桂花糖的工艺:“铺一白布于桌上,倾花朵于上,以针逐粒检之,挑去其蒂及杂物,然后浸于浓盐水中,历二十余时之久,将桂花沥出阴干,用糖拌之,糖须较桂花为多,拌匀后,再入锅中文火煮之,俟糖溶解后,即须息火。”

桂花糯米藕

桂花糯米藕是江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甜品,以其香甜、清脆,以及浓郁的桂花香气而享有口碑。糯米灌在莲藕中,配以桂花、红糖一起熬煮。几个小时的等待之后,原本洁白、清脆的秋藕变得柔软酥糯,糯米的香糯完全融入了藕的内心,糖藕又糯又甜,还带着一股沁人心脾的桂花香。

桂花糖芋苗

这是一道在金陵地区常见的甜点,由藕粉、芋艿、红糖、桂花制作而成。每年中秋节前后,南京城到处飘着淡淡的桂花香,这时候也正巧是芋头成熟的季节,二者搭配便成就了一道顺滑爽口的甜汤。在秋冬,刚出锅的桂花糖芋苗散着阵阵香甜气息,喝下去唇齿留香,让人欲罢不能。

桂花糖水鸡头米

“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凝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这是清代诗人沈朝初在《忆江南·姑苏四时食品词》里的描述。

最简单的吃法是清汆,起锅待水烧开,将鸡头米倒入沸煮三分钟,最后兑入少许白糖和干桂花,一碗极素极简的糖水桂花鸡头米便“问世”了。用勺子轻轻舀起,送入口中,嚼起来既滑爽又香糯,还自带一股沁人心脾的本色。

桂花酒酿圆子

酒酿圆子也是江南的一大特色小吃。做法很简单,用酒酿、鸡蛋加上糯米小圆子同煮而成。一碗有酒香没酒气,蛋香米香丰盈的酒酿小汤圆就此完成。

秋天的时候,这道常规小吃就披上了一层桂花“新衣”。桂花的香气毫不违和融入其中,淡淡幽幽的花香,在丝丝蛋花中钻入鼻腔,粘在圆滚滚的小圆子上跳进齿间,藏在甜滋滋的米酿里滑入喉头。

桂花糕

每年桂花盛开的季节,便是南方地区制作桂花糕的最佳时期。桂花糕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用糯米粉、糖和蜜桂花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美味糕点。正宗的桂花糕,制作工艺复杂,前前后后需经过十几个步骤才能做好。糕点色泽黄白分明、口味香甜可口,透着一股特别的清香,即使吃完,香气还经久不散。

桂花条头糕

桂花条头糕是上海人的首选糕团之一。糯米粉制成的糕团里面包裹着香甜的豆沙,晶莹剔透的皮里隐约透出豆沙色,外观饱满,再撒上金黄色的桂花。一口咬下去,软糯可口、甜而不腻,口腔内满是桂花香,可谓色、香、味一应俱全。

桂花酒

桂花的花期十分短,一些人家想要留下这桂花的芬芳,便拿桂花来酿制桂花酒。桂花酒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酒类,早在屈原的《九歌》中,就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之说。

桂花酒的制作方法也十分简单,只需把桂花倒入瓶中,再倒入白酒、冰糖,密封保存3个月左右就可以喝了,珍藏一年以上会成为佳酿哦。桂花酒酒质格外醇厚,色呈琥珀,酒质香醇、浓厚,上口带桂花香,微甜,颇有特色。

桂花栗子

桂花栗子有两类,一是天然的,因桂花树和栗子树间种而形成;另一种则是炒制栗子时添入桂花糖增香。

天然的桂栗比较珍稀。近代历史上,天然桂花栗子的最著名产地当属无锡惠山。惠山桂栗不同于普通板栗是熟制后出售,市面上能见到的都是毛栗。对此,1948年《益世报》的一篇散文有形象说明:“只有生的毛栗出售,却没有熟栗可买,原因是产量太稀少,不能整锅地烧煮,经常地出售。”可惜的是,多方史料都说明“桂花栗子”已绝迹,叫人遗憾不已。

今年中秋桂花虽然“迟到”了,但不会“缺席”,让我们静候花开。

选稿:魏子川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