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非凡十年丨这座名叫“中国”的剧场,是这样擦亮金字招牌的→
上海黄浦2022-09-15 17:47:12

在上海最繁华的地带,毗邻人民广场和南京路步行街,有一座拥有92年历史的建筑——中国大戏院,是全国仅有的两座带有“中国”名称的历史性老剧场之一。

2018年6月,修旧如初的中国大戏院重新开业。借力“演艺大世界”建设东风,这座颇具含金量的老剧场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将经典展示、新人培养、新剧孵化视为己任,助力演艺大世界从“演艺码头”向“演艺源头”“演艺潮头”迈进。

深厚历史底蕴

始建于1930年的中国大戏院原名三星舞台。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它与文明大舞台、天蟾舞台、共舞台并称上海四大京剧舞台。厉慧良、马连良、梅兰芳、孟小冬、李玉茹、周信芳等京剧名家都曾在这里献艺,留下了一段段戏史佳话。

作为黄浦区“一个中心五个集群”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戏院的修缮改造得到了黄浦区的全力支持。2012年10月,黄浦区就明确该项目为“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为此,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团特邀英国专业剧场设计公司RHWL联手中方设计团队联合设计,历经六年匠心打磨。

中国大戏院在建筑结构方面恢复了三层观众厅的格局,根据保护建筑要求,保留外立面及主体结构,按历史原样恢复了外立面尖塔;同时,为满足现代剧场的使用要求,调整台口结构线,台塔高度抬升,在舞台前方新增升降乐池等。

在室内设计上,则采用“风格性修复”的思路:正门大厅的大理石地坪上镶嵌着半幅太阳花三星图案,与建筑双塔正立面图案上下呼应,暗示着“中国大戏院”前身作为“三星大舞台”的历史文脉;各楼层休息厅的天花造型也延续了历史遗存的天花风格,营造着欧式古典的空间感;而最为美轮美奂的当属剧场观众厅穹顶,中心错落有致的两层共32瓣花瓣组成了一朵盛开的莲花,在灯光的烘托下,高浮雕莲花纹光影透叠,层次分明而又工整细腻。

修缮后的中国大戏院拥有梯次观众席三层,座位数868座,达到了中等专业剧场规模。

打造戏剧文化名片

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借助外力,市场运作”的原则,开业5年来,中国大戏院正在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名片——“中国大戏院国际戏剧邀请展”。

“中国大戏院国际戏剧邀请展”作品涵括话剧、音乐剧、舞蹈、多媒体戏剧、实验戏曲等多个门类。2018年和2019年,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精彩剧目纷纷上演,其实不乏世界名团名剧的中国首演。

此外,中国大戏院还聘请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为艺术总监,通过名家名导的社会影响力和艺术号召力整合资源,并整合大光明文化集团下属黄浦剧场和大光明演艺经纪公司自身资源,逐步成为田沁鑫导演作品的上海首演地。

2020年起,受疫情影响,在海外大戏缺席的情况下,中国大戏院积极突围,坚持打造戏剧文化名片。去年,中国大戏院推出了首届“长三角城市戏剧节”,推动演艺大世界与长三角优质演艺资源联动,在发挥“演艺码头”集聚功能同时,朝着“演艺源头”目标进军,让更多的原创新作在这里演出,并从演艺大世界走向长三角、走向全国,甚至走向海外。

除了名团名剧的中国首演地,中国大戏院还坚持网罗新人新作,成为创新戏曲的孵化地。中国大戏院着力打造“一年三个演出季”,即“中国大戏院国际戏剧邀请展”“中国大戏院新人新剧邀请展”和“中国大戏院创新戏曲邀请展”品牌,既体现中国大戏院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又道出中国大戏院始终把扶持新人新作和创新戏曲视为己任,以便更好地对中国传统戏曲薪火传承、推陈出新。

从码头走向源头

作为上海具有年代的品牌剧院,中国大戏院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中外优秀戏剧作品轮番登场。同时剧院也在内容生产方面,加快探索从产业下游走向前端布局的步伐。

2019年,中国大戏院首次参与投资出品由田沁鑫任总导演的话剧《红白玫瑰》,完成向“有自制剧目出品的剧场”的升级转型。该剧亮相“中国大戏院国际戏剧邀请展”,获得口碑与票房的双料丰收。

借着上海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东风,中国大戏院对本土原创戏剧的孵化持续推进。2020年,上海首部迎接建党100周年舞台剧《红色的起点》在中国大戏院正式首演,并拉开了全国巡演百场的序幕。作为《红色的起点》主投资方,中国大戏院和其背后的大光明文化集团对“有自制剧目出品”剧场能级提升有着坚定的决心,同时也证明了大光明文化集团逐步从单一的电影终端实现向电影终端、剧场演艺、文化投资的战略转型。

随着上海把驻场演出作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中国大戏院即将于年底推出音乐剧《夜半歌声》的驻场演出。

“夜半歌声”的创作诞生于上海,讲述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悬疑剧情与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和中国大戏院在同一时代出现,成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积淀了珍贵的文化艺术和历史记忆,这也是中国大戏院选择其作为第一部驻场演出的原因之一。

这部为中国大戏院连身定制的舞台作品,是上海市和黄浦区倾力打造演艺大世界的重要举措。《夜半歌声》在中国大戏院的上演,将打造具有“文、商、旅”为特色的驻场演出新模式,邀请众多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老字号深度融入中国大戏院的环境氛围中,将带观众穿越近百年时空,身临其境体验那段艰辛时局之下,命运与爱情交织的神圣使命,感受经典IP的历久弥新。

未来,“拎着行李箱,逛完商场进剧场”或将是南京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者:刘艺
选稿:潘馨仪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