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新民艺评|《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意外的尽头是大爱
新民网2022-09-11 14:44:00

“念了你一辈子,想了你一辈子,欠了你一辈子。”带着母亲的遗憾,带着自己的悔恨,也带着病重的身体,在与亲生妹妹杜思珩分别60多年后,生活在上海的老年知识分子杜思瀚(陈宝国 饰),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开始了一段寻亲之旅。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就这样,波澜不惊地开始了。在上映前的一天、一周,甚至一年,我都以为这部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会像它的这个开头一样,平实、质朴,或者像陈宝国的表演一样,内敛、节制,但120分钟之后,我收获的是满满的意外,意外的尽头是大爱与感动。

图说:《海的尽头是草原》剧照 官方图(下同)

一段离散

做旧的光影里,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困扰着全国各地,大批孤儿的温饱问题更是迫在眉睫。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3000多名南方孤儿被送往物资相对有保障的大草原,与当地牧民组成了新的家庭。“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承诺掷地有声,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佳话也就此开启。

原以为,电影会是群像式的,像是徐徐展开的图卷,满满当当挤下大时代里的老老少少,毕竟三千个孩子背后是三千个家庭,是三千个故事。但,《海的尽头是草原》只讲述其中的一段离散,只讲述这样一个充满遗憾和疼痛的故事。可以说,擅长现实题材创作的导演尔冬升,这一次把他的镜头透过宏大的背景,对准了这卷史册中的平凡家庭和个体,细心勾勒出一幅感动人心的温情画卷。导演自己说,在影片创作期间,他和主创团队收集、研究了诸多有关资料,看遍了手边能找到的相关影视作品、书籍文献,也走访了多位当年真实的“国家孩子”。但他也说,无论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还是博纳影业,出品方一直都说只想要一个能令人感动的戏,“那我知道了,我尽量把所有人善良的一面拍出来。我也不敢用‘大爱’这种词,我觉得把真正人性里善良的方面呈现出来,就好。就用很简单的方法去做,没有想太多。”

图说:尔冬升在片场

一个心结

60多年前,小女孩杜思珩与“三千孤儿”一起乘坐火车,跨越半个中国前往内蒙古。来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环境,这些“国家的孩子”收获了来自当地牧民们毫无保留的热情和呵护,原以为哪怕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朴素而深沉的善心会成为他们共通的交流方式,小女孩会很快适应草原,爱上那里的牛羊和天空,也爱上草原额吉、阿爸和兄长。但没想到,从吃不惯奶豆腐、睡不惯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银幕上拉拉杂杂花了近一个小时,现实里或许要花上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哪怕经历了10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经学会了说蒙古语,也吃惯了奶豆腐,还能够骑上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甚至拥有了一个对她宠爱备至的哥哥那木汗,但她心里面始终小心地藏着地图上“南方”的那个城市,藏着抛下她的妈妈和哥哥杜思瀚,她执拗地想要回上海,想要问问妈妈为什么舍弃的是她。

图说:《海的尽头是草原》剧照

一句问答

终于,有一天,她以为自己做足了准备,带足了干粮,奔向“南方”。但她失败了,她不但没能回到上海,还一辈子留在了草原。悠扬的旋律戛然而止,阳光下少年单纯的笑脸再难重现,在前半段平稳铺垫之后,电影的最后20分钟可以说充满了意外。但因为编剧和导演认真做了各种伏笔,让这些反转和冲击,来得扎实而充满力量,叫人为角色的命运心疼、心痛。

当杜思瀚最后站在亲生妹妹、一个非常蒙古族的老年妇女面前,他们的对话并不激昂,却汹涌澎湃地藏下浩荡的时代。哥哥终于问出了那一句,“恨过我们吗?”妹妹想了想,认真地答道:“小时候曾经有过……”

这一刻,叫人泪涌。曾经有过,但大草原上,质朴无私的蒙古族同胞,用爱维系着一个又一个超越血缘的家庭,弥合了这一道道伤痕。曾经有过,但未曾谋面的两位母亲,跨越“海”和“草原”,用爱共同养育了一个孩子,生活可能有时很残酷,但爱、善良和同理心最终叫人释怀,也叫人勇敢。曾经有过,正如演员陈宝国所说的,走进影院的我是幸福的,“在我们国家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从来没有缺过爱的故事,这是其中的一个,特别动人的一个。”(孙佳音)

作者:孙佳音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