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明朝时,“高端”月饼一只可值数百钱!吃点心,中国人有哪些讲究?
上观新闻2022-09-11 07:31:00

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每当传统节日来临,总有一些食物能唤醒我们对节日与文化的记忆,这些传统“小食”就是点心。

那么,你知道中式糕点为何被称为“点心”吗?中式糕点经过了怎样的发展演变?其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文化传统?

历史悠久,花样繁多

相传,“点心”二字来源于战场。东晋时期,一位将军为了慰劳英勇杀敌的将士,将烘制的糕饼送到前线,以表“点点心意”。自此“点心”二字便传开了。

历史上,对点心的记载亦有迹可循。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古籍《周礼·天官》中的“糗饵粉粢”,即由粮食磨成粉后制成的食物。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点心的雏形。在《楚辞·招魂》中有:“粔籹蜜饵,有餦餭些。”其中,“粔籹”是用蜜和米面煎成的束状环形食物,“蜜饵”是用蜜和米面制成的糕饼。

到了汉朝,“饼”类点心开始崭露头角。《四民月令》中记载:“寒食以面为蒸饼。”据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发面及蒸气烹饪技术。

芝麻饼也是在汉朝出现的。《释名》中“胡饼之作,胡麻着上”说的就是芝麻饼。当时的芝麻饼由烘烤而成,深受大众喜爱。而芝麻则是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西方的交流为点心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开启了大融合时代,羊羹配茶成了当时的特色。羊羹原本是草原上的美味,用羊肉熬制冷却而来,后来逐渐演化成豆类制成的果冻型食物,成为一道著名的茶点。

茶具造型的千层酥点心

隋唐时期,中式点心的代表“月饼”出现了。在这之前,人们一直有八月十五祭拜月亮的习俗,不过当时的“饼”还被称为团圆饼或小饼。相传,“月饼”二字为杨贵妃中秋赏月时所赐,之后便在民间传开。

到了唐朝,糕点走向商品化。据记载,长安有不少糕点铺,还出现了专业的“饼师”,饮茶佐以点心,也在唐代宫廷的茶宴中流行起来。在白居易的诗中就有“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传统的蛋黄肉心杏仁饼

宋朝时,糕点的创新迎来新的高峰。水晶皂儿、紫苏膏、高丽栗膏、雪花酥、狮蛮重阳糕等各类点心层出不穷。当时,“糕”类点心成为重要代表,仅宋末元初《武林旧事》中提到的糕类便多达几十种。另外,由于科举盛行,“进士糕”“状元饼”等专为进京赶考准备的糕点也应运而生。

明清时期,糕点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为待客送礼的佳选。明朝时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的沈榜在《宛署杂记·民风》中记载:“士庶家具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三大派系,争奇斗艳

在悠久发展过程中,中式糕点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点心流派,“京派重油轻糖,苏派精致浪漫,闽派嗜甜如命”就相对准确地总结了中式糕点界三大派系的特点。

其中,京派喜欢把糕点称作“饽饽”,老字号糕点铺也叫饽饽铺。“稻香村”便是我们现在熟知的老字号饽饽铺之一。

鲁迅先生爱吃甜食,他寓居北京的时候就常常跑到“稻香村”解馋。据《鲁迅日记》记载,在1913年到1915年的两年时间内,鲁迅先生曾15次在稻香村购买糕点。

北京稻香村的糕点

相较而言,苏式糕点种类丰富,工艺也相对复杂,更讲究时令与新鲜,一度严格遵循着春饼、夏糕、秋酥、冬糖的规律。而广式糕点与广东的饮茶文化密不可分,点心小巧精致、造型各异、口味清新多样、甜咸皆备。

其实,无论是哪种派别,中式糕点的诞生与流行,都与文化、礼仪和习俗息息相关。例如:饺子、年糕、元宵,是春节的传统食品;青团是清明时节的风味小吃;端午节吃粽子寓意祛祸避害;重阳节吃重阳糕有“重阳吃糕,百事俱高”之说等。

除节日时令之外,每逢婚丧嫁娶、祭祀乔迁之类的家庭大事,也必然少不了糕点的点缀。例如:生日寿辰有“喜大八件”,由枣花、福字、禄字、寿字、喜字、卷酥、核桃酥组成,北方还要配上寿桃、寿包。而女子嫁娶生育时,则有喜饼、送子观音饼、麒麟送子饼、长命百岁饼等多种题材,寓意丰富的点心品种。

义字街晶字饼店的年糕

另外,中式糕点推崇“应时而食”,将时节、文化习俗与食物紧密结合,例如:农历二月有太阳糕、四月有玫瑰饼、五月有五毒饼和粽子、七八月是绿豆糕、水晶糕、豌豆黄;秋天是月饼和花糕;冬季做槽糕和油糕;腊月二十祭灶时,有桂花糕、关东糖、蜜供、糖瓜……小小的糕点,也在岁月的流淌中,逐渐承载起人们独特的记忆与情感。

复兴回归,再引潮流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烘焙市场都是中式糕点的“主场”。

而在这之后,随着西式烘焙涌入国内市场,一系列西点品牌开始受到消费者青睐。而传统的中式点心却因为外形、口感、包装等原因面临着较大的冲击。

其实,中式点心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发展潜力巨大,单从点心的模具中就能管中窥豹。

在汉代,中医药和道家思想的发展也为点心制作提供了灵感。当时,“玉兔捣药”成为最重要的糕点模具形象之一,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健康养生这一理念的追求。

古人还会将节气变化反映在点心上。例如,有一种六边形点心模具,雕刻有飞虫翅膀纹饰的昆虫,头如蜻蜓,尾如蜈蚣。其中,六边形意味着“六合之内”,而昆虫则寓意着在“春雷惊百虫”的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万物开始萌动。

于进江收藏的模具

近年来,中式点心又有了重新“翻红”的迹象。虎头局、墨茉点心局、泸溪河等新中式糕点大受欢迎,稻香村、杏花楼、鲍师傅等老牌或资深中式点心也正重新焕发活力。

其实,无论是墨茉点心局用传统瑞兽“狮子”作Logo,还是虎头局以传统字体书写品牌名称,抑或是稻香村携手《国家宝藏》等文化类IP推出联名礼盒,都展现出中式点心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巨大的文化魅力。

历经千年发展,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地上,中式点心早已枝繁叶茂。而今天,随着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消费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中式点心的传承和创新也有了更大的探索空间。未来,如何挖掘好文化要素,形成将历史与时代相融合的中式点心,或许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栏目主编:龚丹韵图片均来自新华社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作者:肖雅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