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中秋赏月,古人看着月亮都在想什么?|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封面新闻2022-09-09 16:36:09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提到中秋之月,苏轼《水调歌头》一词几乎无可争议是最经典之作,王国维评其“格高千古”,宋人自己也认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出胡仔《渔隐丛话后集》)

随着千百年来文化积淀与累积,今人望月,离不开思乡与怀人。但古人望月,尤其是古代文人望月,情感与意涵则远比我们丰富得多。就说苏轼《水调歌头》一词,关于苏东坡究竟望着月亮在想什么,学界都经历过几次大讨论。在该词小序中,苏轼明确提到了:“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即其弟苏辙。既然是“兼怀”,那苏轼望月的“主要内容”就众说纷纭了起来。有说是苏轼醉后想去游仙,有人说是想起了自己贬谪的辛酸,又有说是想起了庙堂之上的君主等等。

十五的月亮圆又亮。如今我们早已知晓月亮西升东落阴晴圆缺的规律,也知道月影为何物。思乡怀人之时,一个电话就能互诉衷肠,月亮也变得孤独了起来。但在古代,中秋的圆月可是大忙人。

查《全唐诗》可以发现,仅以“中秋月”为题的诗篇就超过百首,而以“中秋望月”为主题的诗则更多如牛毛。当古人望月,他们心里都在想啥呢?

思念故土,怀念亲人,这是中国月亮最重要的意涵。历史悠久的文化基因早已将月亮和故乡紧密联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名句写出月明当空后,天涯海角的亲朋好友都有“于此时心心相印”之感。李白《静夜思》自不必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直接道出月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云:“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是圆的,人却是缺的,王建在中秋之夜思念友人杜郎中,写诗相寄。最后不说自己怀念友人,而问大家都望着月亮时,这种怀人之情落入谁家呢?道出了一种在中秋之夜普遍的思念与感怀。这也是月亮在华夏民族血液里最显著的文化特征。

苏轼苏辙两兄弟感情最是要好,仕途之中多次分离。每到中秋,望月怀人,兄弟俩总要唱和两句,例如苏轼有诗《中秋见月和子由》。某一年中秋前夕,苏轼赴徐州上任,路上遇到弟弟苏辙,二人一同在徐州相聚百余日。中秋之夜,明月当空,苏辙写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想到兄弟二人聚少离多,自己马上又要与兄长分别,真真是还未离开,已经开始想念。

人云乐极生悲,不知从何时起,看到天上的月越发圆,总有古人会回望自身,想起自己的不圆满与失意。如苏轼《水调歌头》,也有人认为他主要是想到了自己仕途的不畅,进而以豁达的心态完成了“月有阴晴圆缺”的升华。

李白《月下独酌》写邀请明月与他共饮,一边歌一边舞,最后也是徘徊和零乱。望月的李白是怀才不遇,孤寂而郁闷的,独酌的郁闷之情油然而生。

明清之际大学者王夫之一首《中秋与亥白兄饮酒》写得更直接,“强笑酬佳节,尘劳非少年。花依秋士冷,月向酒人圆。”彼时正值失意之时,心情悲愤。看到月亮月圆越是强颜欢笑,悲从中来。

有人望月伤感小我,有人望月也感怀大我。小家团圆了,大家是否也能团圆呢?古代文人的终极理想必然皆是家国天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中秋之夜,望月思索,不免也就由己及人,产生很多忧国忧民的思考。尤其在古代,战事频繁,戍边将士们常常埋骨他乡。

白居易中秋望月,就丝毫没有温暖思念之意,充满着埋怨与悲愤。他的《中秋月》写:“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月光所到之处,总是给人们添些仇怨。丈夫戍边在外,每到中秋,妻子只能独自感伤别离。玉兔、银蟾都是月亮的代称,最后一句是在问月亮,你的圆满让多少人断肠,你却不知道。

同是唐代诗人,李峤写的《中秋月》也是同一类意思: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你在这里看到的是人月两团圆,殊不知在千里之外,风雨挡住了月色。言下之意,也是忧国忧民之慨叹。

古人望月,或喜或愁。如今疫情四起,这个中秋,不少居家的市民或许也无法与家人团圆。皓月当空,思念随桂香飘散,同望一轮月,同看一片天。此时,你又想起了谁呢?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