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郑劲松:一轮明月照家国|原上草
川观新闻2022-09-07 16:55:00

郑劲松

或许汉字的特征之一,就是可以顾名思义。大多数写月亮的文字,即便是古诗词,也绝少晦涩,明白如话又如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用解读,已境界全出。同一轮圆月之下,天涯变咫尺,似乎触手可及;乡关万里,也同沐月光,家国同在。

略有粗浅的天文知识就知道:月亮就是月球,与人类栖居的地球同处太阳系,亿万年间,比邻而居,互相“吸引”而维持着平衡。如果宇宙也是家园,地球、月亮、太阳,早就是而且也必将永远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月亮只有这一枚,为什么中国的月亮却能集结诗意与家国情怀?每个月都有几天月圆时刻,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为什么“举头望明月”自然就会“低头思故乡”呢?这轮清辉之中隐含着怎样的中国文化与心理密码?

日月行走,四季轮回。天人合一的思维传统,使中国人成为最擅长借自然而感知生命情怀的人群。先民观昼夜交替,很早就将与太阳对应的月亮叫做太阴,阴阳化合而生万物。年、月、日的古老历法,也以日月星辰的物象变化来标记时间,因因相袭,沿用至今。所以说,中国人也最具时间意识与生命情怀。

中秋节,和那一轮美轮美奂的中秋月,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诗意登场。

史料载,“中秋”一词最早源自《尚书·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仲”通“中”,“宵中”指昼夜长短相等,“虚星”是北方玄武七宿之一,“殷”是“正”,也就是以虚星黄昏时在南方出现,昼夜平分来说明仲秋的时节气候。春夏秋冬,四时成岁,每季都有孟、仲、季三个月,“仲”居中。“中秋节”正式出现在战国时期《周礼·天官·司裘》一篇:“中秋献良裘”。“司裘”是当时管皮衣的官员,意思是:中秋时节,夜寒风凉,该献上精致的皮衣了。唐初,中秋节成为固定节日,《唐书·太宗记》明确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说法。正因为在秋季八月,又称为“秋节”“八月节”“八月会”。月圆,寄托人也圆,加之民间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中秋节又被我国多个民族称为“团圆节”“女儿节”,很多活动都围绕“月”而开展,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

一番来龙去脉的梳理,中华文化的独有韵味已跃然纸上。不管什么名称与民俗,中秋节都寄托着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美好情感的倾诉和理想未来的向往。于是,在中国出现了灿若星辰的月亮诗歌。

著名诗人傅天琳说“月亮上站满中国诗人”,并不算夸张。在中国,即使黄口小儿也能随口说出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如此朗朗上口,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又意味深长。如果稍作统计,李白可能是吟咏月亮最多的诗人。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更是通篇写月,全诗36句,直接带月字的就多达14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触景生情的追问,与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异曲同工,而苏东坡这问,又与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第一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何其神似。这一问,离愁别恨、乡愁闺怨、羁旅愁怀、命运感叹、家国情怀……都和盘托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人之问往往都是自问自答。自然天体的月亮,早已被人格化、伦理化或社会化,也就是成了一轮文化之月,蕴含着人们的精神寄托与情绪抚慰。

稍做比较就不难看出,西方诗人写太阳的普遍多一些,这可能源自西方文化的太阳崇拜。与月亮比,太阳显得热烈、奔放、直爽,而月亮则“表现”出一种安宁、含蓄、恬静、内敛、闲淡的情调,恰好与中国传统人格与价值取向悄然契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传统知识分子理想的人格诉求。月圆时刻,游子思乡的情绪更加浓烈,一己的乡愁升华而为群体的家国情思。“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唐代诗人李益书写边塞将士的家国,“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南唐李后主挥之不去的故国情结。这样的诗作不胜枚举。

又一年中秋节到了,脑中突然响起《月之故乡》来:“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简单反复的字里行间,一唱三叹的优美旋律,流淌着多么深沉的游子情怀与家国大爱。

月亮上写满中国诗词,也写满中国人的祈愿:月圆,家圆,国泰而民安!

作者:郑劲松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