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人物|戈尔巴乔夫病逝享年91岁,外媒:他是个生活在双重现实中的人
上观新闻2022-09-01 07:35:39

莫斯科当地时间8月30日晚间,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因病去世,享年91岁。他将被安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紧邻其夫人赖莎的墓地。

英国《卫报》写道,直到生命最后一天,戈尔巴乔夫都生活在双重现实中——在西方,不少人敬重他,称颂他在结束冷战、推翻铁幕方面的历史功绩;但在俄罗斯,许多人永不原谅他,认为他的“公开性”“改革”等标志性变革举措引发社会动荡,并成为苏联解体的诱因之一。

中国外交部31日表示,戈尔巴乔夫曾为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作出积极贡献,对他病逝表示哀悼,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

从“小米沙”到大人物

1931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生在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一个名叫普里沃利诺耶的村子。《纽约时报》写道,根据陈年照片,小时候的戈尔巴乔夫眼睛明亮,戴着一顶哥萨克皮帽。那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在稻草、泥土砌成的房子里长大的农民之子,日后会成为搅动国际政坛风云的大人物。

俄新社称,“小米沙”(戈尔巴乔夫的昵称)的童年是在动荡中度过的。他的两位祖父在上世纪30年代均受过镇压。他的父亲在二战爆发后上了战场,后因负伤离开前线。10岁的戈尔巴乔夫和母亲一度在德军占领区生活过几个月。

1950年,戈尔巴乔夫进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5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纽约时报》写道,法律系学生的身份,使戈尔巴乔夫得以接触到其他学生禁止阅读的政治思想史书籍。而他也成为列宁之后第一位研修法律的苏联领导人。庭审抗辩技巧为他日后卓有成效的公众演说奠定了基础。

也是在这段日子,戈尔巴乔夫结识了一生的挚爱。一天晚上,他的朋友们把他从书本中拽到交际舞课上。在他与活泼迷人的赖莎·季塔连科共舞华尔兹后,二人开始约会。赖莎会带着这位“认真的外省青年”去音乐会和博物馆,填补后者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空白。1953年,他俩走入婚姻殿堂。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带着年轻的妻子回到家乡工作,开启政治生涯。在接下来20多年的“斯塔夫罗波尔岁月”中,他步步高升,先后任苏联共产主义青年团边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边疆区团市委第一书记、苏共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第一书记等职。其间,他还完成了斯塔夫罗波尔农业学院的函授学习,获得农业经济学毕业证书。

戈尔巴乔夫后来回忆,这一时期他感受到来自高层的支持,尤其是时任苏联最高领袖勃列日涅夫。他还结识了党内高层人士,包括日后成为苏联领导人的安德罗波夫。据称,后者可能是促成戈尔巴乔夫被调往首都的人。

在莫斯科期间,戈尔巴乔夫再次迈入升迁快车道。他于1978年进入中央书记处工作,主管农业部。1980年,他成为最年轻的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4年以后跃升为苏联第二号人物。1985年,当时年仅54岁的戈尔巴乔夫成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登上了执掌超级大国的权力之巅。

俄新社指出,相比贴有“停滞”标签的勃列日涅夫、短期执政的年迈领袖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的精力和雄心截然不同。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回忆道:年轻的戈尔巴乔夫精力充沛、消息灵通,非常聪明。还有舆论认为,戈尔巴乔夫的火箭式升迁与他善于察言观色、精于人情世故有关。

严峻形势下“摸索道路”

在戈尔巴乔夫开始主政时,苏联的内外形势已相当严峻——计划体制令经济效益日趋下降,农业衰退致使社会危机因素增加,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淖也使国际环境异常严峻……

为此,戈尔巴乔夫启动了以“公开性”和“改革”为关键词的系列变革举措,试图挽救当时处于严重困难中的苏联经济。

“苏联的问题十分明显,但解决方案却不那么清晰。”《纽约时报》写道,“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摸索着实现他所承诺的重组苏联政治和经济体制的道路,他夹在两股对立力量之间。”

有分析称,当时苏联已是积重难返,国库空虚、财政赤字导致戈尔巴乔夫执政5年后,商店货架上依然空空如也。苏联人将“短缺、排队、配给卡,与戈尔巴乔夫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大灾难,更令执政环境岌岌可危。

相比内政,外交则出现一番新气象。

在戈尔巴乔夫的主持下,苏联与美国签署《中导条约》以及《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两项条约被公认为维系两个核大国战略稳定的支柱。

戈尔巴乔夫还下令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结束了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

他在柏林墙的倒塌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用他的话说:“德国统一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杰作之一。”

俄新社称,与他同时代的欧美同事们相比,戈尔巴乔夫活得更久。在上世纪80年代,他与这些伙伴建立了良好关系。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表示,她喜欢戈尔巴乔夫,虽然两人立场不同,但“我们能一起做事”。

在对华关系方面,戈尔巴乔夫于1989年历史性访问中国,打开两国关系的新局面。

戈尔巴乔夫还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种种举措都为铁幕拆除铺平道路。1989年12月,他与里根接班人、第41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宣布冷战结束。1990年,因和平解决纷争的贡献,戈尔巴乔夫获诺贝尔和平奖。

下台之后,孤独相伴

《华尔街日报》等媒体写道,戈尔巴乔夫的施政对世界政治气候和欧洲版图产生了极大影响。但在博得西方好感的同时,也引起国内不满。

1991年8月19日,十多名苏联高层官员将正在黑海度假的戈尔巴乔夫控制,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不过该事件以失败告终。之后戈尔巴乔夫虽然平安返回莫斯科,失势已在所难免。

同年年底,在一系列内外困境下,戈尔巴乔夫不得不辞去苏共总书记等职务,离开克里姆林宫,告别政治舞台。在克里姆林宫飘扬的苏联国旗也随之下降,苏联从此走入历史。

外媒写道,俄总统普京说过,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对许多俄罗斯人来说,戈尔巴乔夫造成的动荡引发了这场灾难。因此,俄罗斯人咒骂他,曾经的盟友抛弃他。1999年,相伴戈尔巴乔夫多年的爱妻也因病去世,使他更加孤独。2012年,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孤独相伴》。

下台后的戈尔巴乔夫也曾尝试过重返政坛,但以失败告终。1996年总统选举时,他只获得0.52%的选票。许多俄罗斯人认为他应该为国家的贫困和动乱负责。

他还成立了一个慈善机构——国际绿十字会,专门研究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核污染和环境问题。为了给慈善机构筹钱,他一度拍摄广告“捞金”,最为人熟知的是在必胜客和LV广告中的“本色出演”。然而,各种非议依然没放过他。

“在广告中,他应该拿起一个比萨饼,像他瓜分我们的国家一样把它分成15份,然后展示如何把它重新组合起来。”曾是戈尔巴乔夫支持者的阿纳托利·卢基扬诺夫讽刺道。

不过也有观察人士指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冷战末期所起的历史作用,至今世上评价截然对立,围绕在他身上的毁誉也从未断绝。但无论如何无法否认,戈尔巴乔夫是在冷战历史上投下了巨大身影的人。

而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戈尔巴乔夫的过世也给西方“借题发挥”的机会。他们将戈尔巴乔夫和普京对立起来,指责俄罗斯推翻“和平遗产”。有观察指出,西方是“选择性遗忘”,事实上戈尔巴乔夫对北约东扩的攻击并不少,且多次对“新冷战”表示担忧——最近一次是在去年底,他指责美国在苏联解体后“变得傲慢”。

在戈尔巴乔夫去世前几年,英国广播公司曾对他进行过一次专访。当被问及是否要对苏联解体承担什么责任时,戈尔巴乔夫答道,“让我心烦的是,在俄罗斯,人们没有充分理解我的初衷和我实际上做了什么。我唯一的遗憾只是,无法将之(改革)进行到底。”在采访结束前,他唱起一首苏联歌曲。

“往昔未来,弹指一挥间;那一瞬刻,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

选稿:孙衍康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