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饭碗里的“中国芯”——餐桌内外看变化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08-27 07:44:24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一粒种子,包含成千上万的遗传密码,被称为农业的“芯片”。米饭香不香、大豆能出多少油、玉米糯不糯、水果甜不甜,种子是关键。中国种子都来自哪里?优质品种是怎么培育的?又该如何保障好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呢?今天通过剖析一粒玉米种子,来体验如何打造中国农业“芯片”。

盛夏,北京郊区的一片农田里,幼儿园的老师们正带着孩子,收获今年春天他们自己种下的玉米。

玉米,原产南美,500年前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口粮之一。现在,中国人每年要吃掉接近1000万吨玉米,大家对玉米的需求,早已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

今天,消费者在菜场、超市里挑选的各类玉米,很少是农民自己留种种出来的,大多是育种专家们选育的品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 钱前:吃饱了以后肯定要吃好,吃好可能还是要靠科学家。玉米以前没有香玉米,玉米能成为香玉米,就是从种质资源入手,有的放矢地育种。

目前在我国,杂交育种仍是农作物最主要的育种方式。想要培育出一款又甜又糯的玉米,首先就要找到优质的甜玉米和糯玉米。对育种专家来说,找到携带优质基因的父本和母本,是育出好种的最大前提。

在位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作物种质库里,李立会正和团队人员一起查看刚刚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种子。这里是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战略保存中心,除了保存在各地种质圃中的多年生、无性繁殖以及野生资源外,这里保存着45万余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光玉米种质资源就有3万多份。农作物种质资源,也是农作物的遗传资源、基因资源,决定着农作物的所有特征性状。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种质资源中心主任 李立会:比如说株高是多高,成熟期是什么时候,或者是穗粒数有多少粒。可能你觉得它的产量不行,但是它在某些方面,确确实实是有长处的。比如说下雨了,下雨它能不倒,比如说病害来了它不发病。老百姓种的都是上百年、上千年的东西了,能够从里面发掘出新的基因,对未来的改造或者是改良是有价值的。

此前,我国曾先后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开展过两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保护了一大批珍稀、重要资源,但当时普查并不全面,还有不少品种散落在各地。2015年,农业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种质资源中心主任 李立会:我们现在第三次普查,基本上到的地方都是车开不进去的。我们在山西,老乡们就支了一个平底锅,这个平底锅在爆爆米花,我看这个米花跟我们在电影院里面买那个爆米花相比一点都不差,确实香味比较浓。这个品种当时我们在那看了以后,它确确实实是有价值的。

保护种质资源,就是保护我们农业“芯片”的根本。放眼世界,每个农业强国,都需要拥有强大的种质库。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种质资源中心主任 李立会:这几年我们国家对原始创新非常非常重视,种质资源它是种业创新的源头跟源泉。

截至今年6月,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已经收集到了11.3万份种质资源。这些新收集的种子,将在田间种植2—3年,定期观测记录,鉴定确认为独一无二的特征后,最终形成一份包含30多项表型特征的“身份证”,然后入库。

就在去年,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开始试运行。在这里,每一份种子将能保存50年,在这期间,这里的科学家们将持续对它们进行基因测序、深入探究这些种子的遗传奥秘,也为全国的育种专家们提供育种资源,让中国种子的研发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 钱前: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我们才能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在我国,玉米不但是重要的口粮,更是主要的动物饲料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国内玉米产量一直存在缺口。增产是这些年玉米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

夏末,在北京顺义的试验田里,黎亮和学生们正在和新培育的玉米品种进行一场特殊的拔河比赛。把玉米茎秆拉到一定角度,精确测量所需要的拉力,就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个试验品种抗倒伏的能力有多强。

玉米要提高亩产,提高种植密度是主要途径,但是种植太密,很容易发生倒伏。

黎亮和他的学生们正在培育的这个玉米品种,是一个高产又不易倒伏,适合机器收获的品种,它的抗倒性,正是来自国家作物种质库中保存的遗传资源。

在田间,黎亮一直随身携带着平板电脑,每一株玉米都有一个二维码,他只要轻轻一扫,就能看到这株玉米的所有信息。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黎亮:基本上我走到田里任何一个地方,你问我这个材料是什么,我能给你讲出它的上一代,它的爸爸妈妈,它有什么利用价值。今年这块地里有什么病害,这里面都有记录。

在这个试验田里,每个玉米品种只种植一行,两亩地里一共种着1000多个不同品种的玉米。在它们当中,最让黎亮惦记的是这几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玉米,被叫作“单倍体诱导系”,它本身并不携带增产抗虫等优质基因,但却能大大缩短中国育种专家们育种的时间。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黎亮:它的花粉和别的材料杂交,就会让另外一个材料产生单倍体。传统的我们做杂交育种的时候,要先把一个杂合型的个体变纯合,至少八到十年。那么你用单倍体技术只需要两个步骤,七个月就可以实现了,所以说这个育种的速度大大加快。它目前处于国际的一流水平,已经分发到全国50多个单位在使用了。

从种质资源创新到育种技术创新,中国育种专家们深耕农作物育种基础创新,让中国育种从1.0时代逐渐向世界最先进的4.0时代追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 钱前:育种进步也是跟着国家科技进步一起的,第一个阶段是农民育种,在田间发现好的;第二是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开始使用杂交育种;第三是知道性状怎么控制,遗传基因在哪个区域里面,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现在做到4.0,生物育种逐渐开始成为主流,从随机到定向选择。

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农作物种子国产率也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中国粮”基本都用上了“中国种”,粮食产量近年来屡创新高。在这背后,还有中国育种专家们不断继续创新的努力。

海南三亚,在北方只能种植一季的作物,可以在这里实现两季甚至三季种植,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专家。

滕文涛是一家农业科技企业玉米种业研发人员,他拍摄的这段视频,正在给外地的同事介绍今年不同玉米品种在海南种植的最新情况。

草地贪夜蛾是来自美洲的玉米天敌,两年前开始迁徙到亚洲,已经成了中国南方玉米种植最大的虫害。远在陕西杨凌的育种团队正在仔细观看他发回的视频。

中国中化种业玉米研发团队负责人 徐加新:草地贪夜蛾在广西、海南、贵州、云南等地方都是比较严重的,它对产量危害是很严重的,有可能颗粒无收,它还有从南往北迁徙的这样一个迹象。

以往,面对农作物虫害,大多只能通过喷洒农药应对,但这样不仅容易增加农药残留,而且害虫耐药后防虫效果也会不断降低,如果能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培育出“虫子不喜欢吃”的玉米,既能减少农药带来的副作用,害虫的耐药性也能有所减缓。

中国中化种业玉米研发团队负责人 徐加新:针对这一个虫害目前有效的解决路径就是加入生物技术的性状,选到我们这样一个抗草地贪夜蛾、抗虫害的一个品种。

然而,不论用什么方法育种,在试验阶段,育种专家们都要面临成千上万粒性状不同的种子,怎么能从这上万粒种子中找到最抗虫的那一粒呢?

在陕西杨凌高新技术区,企业专门建设了一个现代育种工厂,在这里,通过生物育种得到的种子都要先在这个检测设备中做一个扫描,育种专家解读种子的遗传信息后,留下最可能发挥抗虫作用的种子种入试验田里。

中国中化种业玉米研发团队负责人 徐加新:因为育种就是一个预测的科学,从大海里面捞鱼,要抓到最好的一条,一般第一步会保留35%,其他的就可以淘汰,这样在下地之前就可以虚拟预测了,一般的育种可能需要3年的时间,现在因为有数据依据,有这些技术,缩短1到2年的时间。

在育种工厂,每年可以检测二三十万份种子,加上单倍体技术快速育种,两年不到的时间内,企业就培育出了几个虫子不喜欢吃产量又高的品种,在温室种植后表现很好。

不过,抗虫新品种究竟是否有用,还要经过大田里的测试。在海南育种的滕文涛,也把抗虫玉米品种在测试大田里的表现及时反馈了回来。

在培育这个种子的过程中,从抗病虫性状的寻找到新品种的培育,背后是成百上千名种子科学家的努力,每一步都由创新技术来驱动。

中国中化北京创新中心负责人 张蓓:现在农业育种已经完全是一个高科技的行业,所以说到底还是创新的能力,最后比拼的是谁掌握核心的技术、核心的专利,才能够真正占领市场。

十年来,国内科研院所、育种企业不断加大种业研发投入,我国每年审定的玉米品种数量不断增加。

一粒玉米种子,外表并不起眼,却汇集了诸多创新。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从种子入手,在种质资源、育种技术上不断创新,打好种业翻身仗,让种业装上更多“中国芯”,我们才能把饭碗端得更牢、更好。

制片人丨李作诗

主编丨刘宁 喻晓轩

编辑丨陆宇佳 刘晓晨 吴成轩 安文剑

摄像丨徐鹏 付鹏 高涛 岑通 袁鹏

责编丨温娜 时瑶

剪辑丨赵云龙


选稿:夏阳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