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苏州河畔工业遗产如何兼具艺术与情怀?政协委员这样建议
文汇2022-08-23 07:54:43

苏州河畔M50创意园的长廊天花板,霓虹灯软管在透明亚克力塑料板上勾勒出一名身着工作服的纺织女工形象,一侧是“先进”字样和奖状印花。诸如此类的灯牌悬列多块,视觉交错间,历史的纵深感若隐若现。

灯牌是“M50弄堂计划”的艺术展品之一,题为《纺织荣耀》。创作者从M50前身棉纺织厂保留的物件中提取图形元素,“向公众呈现上海纺织工业文明带来的‘本土文化新感官’美学体验”。

美学体验源于对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和转型升级,艺术展计划发起人刘毅将此描述为“公共艺术”。M50很好地保留了棉纺织厂的空间肌理,园区内部尚存有数条“厂区弄堂”,与历史的联结让“弄堂”的艺术创作时尚又复古。M50所处的滨水岸线正是苏州河岸线中比较特别的存在。如今,伴随着岸线空间建设不断提质,这项民心工程背后的用心用情,不仅在于空间品质提升,多元功能复合,更关乎对人文情怀的体悟。

22日召开的市政协重点协商办理“进一步加强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案专题座谈会上,有委员实地调研后提出,活化工业遗产不仅在于视觉层面对建筑廊架的保留,更要对历史底蕴、人文情感进行挖掘。比如,吴榕美委员建议:“上海产业工人具有行业特征、年代特质的工作生活物件要有所保留,并在工业博物馆等工业遗产建筑中有所陈列。”

M50创意园长廊天花板

保留框架更注入人文情怀

对工业遗产的保留承载着致敬过去的意义,但过去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历史框架下生动鲜活的故事。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物件是见证历史最客观的载体之一。吴榕美例举浦东陆家嘴“船厂1862”对船厂老职工物件展列时的场景,“看展的人扶老携幼,因为他们感受到自己对城市的贡献没有被忘记”。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董春欣曾牵头收集船厂老职工物件,对一个场景他记得深刻,“有一名船厂老职工过世后,他的儿子在小年夜抱着小女儿前来观展,并与陈列的老物件合影”。

对这种情怀产生并葆有共情,就需要深刻理解工业对上海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吴榕美说,在国家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上海工业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产业中的占比相当高,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工业种类,“这段历史应该受到重视,随着老一辈产业职工逐渐离去,抢救历史物件相当紧迫”。

她以德国重工业中心鲁尔区为例介绍,彼时提出要淘汰旧机器,但当地人认为不能拆,代表一个地区的工业符号就会消失,过去创造的工业和科技辉煌也被淡忘。最终,一个钢铁厂被整体保留下来,现在成了鲁尔区最重要的人文景观。

年初上海两会期间,吴榕美等委员提议“一江一河”沿岸优质工业遗产应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座谈会上,她特别建议,工业遗产不能只留框架,要注入更多人文内核。

M50创意园局部

工业遗存与公共艺术互为引流

吴榕美告诉记者,收集来的历史物品其实只需要一个工业遗存空间的角落,或者一面墙,一些大物件就用数字化的方式展现,甚至铺设一个地标告诉打卡者这里原来是什么,“完全能够同公共艺术或其他功能性的用途共存,同时也注入了人文情怀”。

互为引流,吴榕美的思路背后是两种文化载体的融合。

刘毅的“M50弄堂计划”似乎是一种新探路。在艺术展列里,记者看到几幅纺织女工的照片,虽然由窗格在装饰上进行了艺术加工,但照片传递的信息依然明确、真实度高,“我做了不少调研,创作元素都是取材于纺织博物馆。通过挖掘原来工厂的历史,再用艺术手段再现历史、展望未来,能够拉近同公众的距离。”他说,相信有兴趣的人会去进一步了解。

就工业遗产的保护,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昨天回应:上海将加快推进以“一江一河”沿岸为核心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充分挖掘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具有工业旅游开发价值的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形成具有产业规模、集聚效应、品牌影响力、旅游吸引力的水岸工业旅游发展区域。

市政协副主席李逸平参加座谈会。

作者:苏展

摄影:袁婧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作者:苏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