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深观察|创作者失去热爱,《欢乐颂3》变尴尬颂
澎湃特约评论员 韩浩月2022-08-21 11:19:00

《欢乐颂3》剧照

《欢乐颂3》剧照

《欢乐颂3》播出过半,剧作口碑基本稳定,目前豆瓣上4.7的评分,传递出观众整体上对于该剧不高的评价。

作为2016年大获成功的《欢乐颂》的续拍剧集,《欢乐颂3》没能挽回《欢乐颂2》的颓势。据此前媒体报道,《欢乐颂》要拍第三、四、五季,但第三季的不理想,为后边两季的推出,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潦草、空心化,以及纸片化的喜怒哀乐

就《欢乐颂3》已经播出的剧集来看,“潦草”可以成为形容该剧定位、结构、细节与气质等多方面共用的关键词。在定位方面,《欢乐颂》中鲜明的女性立场,对尖锐话题的巧妙处理,以及对“社会各阶层分析”的稳妥引入,使得它站稳了脚跟,哪怕角色形象在某些时候有些摇摆,也一样能够在剧作规定的框架中立得住。

但《欢乐颂3》的定位却模糊了,虽然丝毫未变的租住小区名、楼层数、以及角色的主要活动场所,均在向观众明示“精彩依旧”,但还是能感觉到,一些曾支撑起《欢乐颂》的元素悄无声息地撤离了,最新的这部,成为一个看上去很含混的作品。

第一部剧作中的诚实气息、带有真实生活体验的细节与台词、以及谈论真问题的勇气等,在《欢乐颂3》几乎消失殆尽。能看得出来,《欢乐颂3》竭力想要避开“悬浮剧”的陷阱,一定程度上它也近乎及格地与“悬浮”擦肩而过,但取而代之的,却是比“悬浮”还要损害观感的空心化。

这种空心化,在每一集中均有连贯的体现,叶蓁蓁对自己日行一善的自我解释,方芷衡的TVB剧情式的复仇,朱喆工具人一般的弟弟和妹妹,角色重叠、性格“撞车”的何悯鸿与余初晖(她俩的最大作用就是使得剧作碎片化),让《欢乐颂3》险些变成一部“室内剧”。

按理讲,三部《欢乐颂》在人物、剧情、台词等方面,应该有正常的延续甚至是微小的升华。现在之所以出现空心化,要么是编剧并未对该IP进行系列规划,开始时便透支了对角色全部的热爱与自身的生活体验,要么便是把续拍当成了做填空题,写进去一些正确的废话,驱动苍白的人物,来填满每一集的剧情。

《欢乐颂3》中的每一位女性角色,都缺乏足够扎实的情感行为逻辑,她们的喜怒哀乐多是纸片化的。或是意识到了这种纸片化的创作会让观众觉得乏味,编剧时不时要跳出来,借角色之口,强行将那些本该只出现于创作大纲中的定位性质的文字,转化成台词,试图以金句的方式,来催化观众的情绪。

但实际上带来的效果,恰恰是相反的,只会让观众不断产生狐疑。

“我们初次见面的人,就应该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一个生活中人,怎么会把网上流行的那些有关社交的句子,未经任何转化,直愣愣地说出来?剧作对于“文字工作者”的形象与价值认知,对于乡村年轻人言行方式的刻画,对男女之间交流的描写,都停留在一个很初级的水平上。

请爱惜IP,对作品付出足够、持续的热爱

在制造戏剧冲突方面,《欢乐颂3》又特别简单地复制了职场剧、青春剧、宫斗剧的几个典型模式,所以《欢乐颂3》的不少情节,都容易给人留下拿来主义的印象。模式化用得好,一样可以带来不错的观感,但《欢乐颂3》的拼装特征太过显眼,严格说来不是模式化,而是模块化,人物的成长与剧情的延续,都缺乏必要的衔接和粘连。

一个IP的养成,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对它的主创团队而言,更值得爱惜。想把一部系列剧拍好,除了生活积累、创作技巧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对作品付出足够、持续的热爱,那些成功的剧集如《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等,在好看的故事背后,洋溢更多的,是主创不变的初心。

观众的喜欢,并不足以让一个系列剧接连成功,唯有创作者坚定信念、热爱自己塑造的人物和故事,才能真正激起观众的热情。当创作者失去了通过作品与观众进行深刻交流与互动的愿望,作品便会变得“潦草”起来。

前两部《欢乐颂》只间隔了一年便播出,而《欢乐颂3》距离上一部已经有五年时间。这五年对于影视人来说,多数时间都面临着不同的考验,生存尤为不易。有时候看着剧集,难免会走神到现实中来。影视作品是时代气息的最好载体之一,《欢乐颂3》的“潦草”背后,或许也藏着不少的无奈。

但是,找回认真与真诚,是《欢乐颂》这一IP延续下去的必要条件。

作为观众是敏感的,他们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剧集是否真为他们而拍,作为更敏感的创作者,也要踏踏实实地回看自己作品,作品是一面镜子,是创作者心境的折射,如果能发现问题,回到当初的创作出发点,第四季《欢乐颂》,才会有拍下去的可能。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作者:韩浩月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