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神秘木乃伊为何千年不朽?来这个新展遇见古埃及
封面新闻2022-08-20 20:37:15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林霄 图据遇见博物馆

一提起古埃及,你会想起金字塔还是木乃伊?这个夏天,不出成都就能遇见古埃及的重磅文物。8月20日,“遇见古埃及:木乃伊文物特展”在遇见博物馆·成都馆开展,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埃及博物馆收藏的114件(组)文物,讲述了古埃及文明中生命观的变迁。10位封面新闻幸运用户也获得赠票,先睹为快。

这是遇见博物馆·成都馆继今年6月1日开馆后举办的第三场展览。此前,《遇见浮世入梦江户——江户时代浮世绘原版珍藏展》和《遇见印象派——莫奈、马奈、雷诺阿与印象主义大师真迹展》两个重磅展览,让热爱看展览的市民享受了文化大餐。

本次“遇见古埃及:木乃伊文物特展”展出的114件(组)文物遗存,让世界两大文明古国以展览的形式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为观众带来跨越时空、跨越国度、神秘新奇的文化体验。

这次成都站的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包括奥里西斯崇拜:木乃伊起源、永恒之屋:木乃伊居所、来世金装、尼罗河的礼物。参展的文物十分丰富,包括黄金木乃伊棺盒1件,木乃伊棺盖5件,动物木乃伊5件,动物木乃伊面具1件,以及古埃及神像、卡诺皮克器官罐、圣甲虫、首饰、武器、乐器、壁画、陶器、青铜器、石刻,涵盖了古埃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从不同角度了解古埃及人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展览现场,贵族们棺椁、面具上的装饰往往极尽奢华,不惜使用黄金、宝石和珍贵的矿物颜料,同时由于这些装饰绘画的内容和神话传说与逝者生前的生活密切相关,成为研究古埃及文明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一整套魔法、护身符和神明的庇护下,古埃及人试图跨越死亡的阻隔通往永生。在经历了几千年之后,从某种程度上看,在这些悉心装饰的面具、石棺上宁静的微笑以及神圣庄严的木乃伊背后,古埃及文明中的某种精神似乎真的得到了永恒。

展厅里有一个全身用金箔镶嵌包裹的木乃伊棺椁,吸引很多观众的注意。工作人员介绍,这个黄金木乃伊属于一个姓名不可考的女子,石棺盖和面具上描绘的面孔是理想化的图像,这样的装饰是希望主人青春永驻,传达了一种在通往来世之路的平静和信心。如果你对木乃伊感到好奇,展厅里还有一段视频,介绍木乃伊的制作过程,揭秘千年不朽之谜。

这些展出的文物,不仅反映了古埃及文明对自然与神灵的崇拜,同时还体现了古埃及人对来世的想象和追求。由于这些观念的存在,古埃及从法老王到王公贵族不仅通过大量珍贵的陪葬品为自己营造极尽奢华的往生世界,同时对于尸身的处理,也通过木乃伊这一整套独特的方法和仪式祈求达到不朽。有些墓主人甚至将自己的宠物猫和猎鹰制成木乃伊,这些宠物猫和猎鹰的木乃伊在展览中也有展出,十分扯眼球。

广州美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助教吴晨晟是本次展览文物点交师之一,采访中,她给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观展角度。“在看展时除了欣赏文物的美感、历史和背后的故事,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文物的病害,时间产生的痕迹,需要怎样的保存环境,在展示空间里所处的位置,展示的环境等等”。

“这次点交过程中,我们发现整个文物运输的包装非常好,每件文物按照国际惯例的要求做了分类,尽量每件文物都有一个独立的包装。小型物件会放在一个保护箱内,再进行整体打包。”吴晨晟透露,此次展出的大部分文物都被修复过,为了让观众看到文物最好的状态。她印象比较深刻是一个石质文物,它头顶的部分是被修复过的,仔细观察会发现,修复部分的石头纹路清晰可辨。她希望大家在看展过程中尝试发现更细节的东西。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遇见博物馆首席策展人王春辰在采访中介绍,如今观看展览已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展览认识世界,也通过展览认识自我,这就是展览的意义,也是博物馆的意义。在他看来,“遇见古埃及”展览是一次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旅程,观众可以在展览中满足对其他文明古国的好奇,也可以感受到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在时空交错之中感受“遇见”的魅力。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