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潮头观澜|“东北来得比较多,我十分关心这里的振兴发展”
人民日报客户端2022-08-17 20:30:44

辽阔的中国版图,东北三省一区雄踞鸡首,地位举足轻重。

共和国发展史上,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地区考察调研。总书记指出:“东北来得比较多,我十分关心这里的振兴发展。”

初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东北。8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锦州市考察调研,在东湖森林公园同正在休闲娱乐的市民亲切交流,总书记说:“我们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

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踏上波澜壮阔的新征程,迎来大展宏图的新起点。

东北地区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我一直关注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这是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强调的一句话。

这里拥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

2018年9月,在沈阳召开的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2015年7月,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广袤的东北黑土地是我国的“大粮仓”。2018年9月,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一楼中心大厅,习近平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连提两个“金山银山”,指明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

从长春座谈会提出推动东北振兴“四个着力”,到沈阳座谈会提出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六方面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夯基筑台,立柱建梁,搭建起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新格局。

“加减乘除”破解“二人转”难题

这片土地为我们国家的革命、建设、改革作出了卓越贡献,新的形势下如何继续推进东北振兴发展?

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让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放慢了脚步,工业生产一度步履维艰,经济位次不断后移。

不回避问题,直面发展短板。在一次全国两会“下团组”时,习近平总书记用“加减乘除”的妙喻,为东北地区破解“二人转”难题:

“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加法——投资、需求、创新,减法——淘汰落后产能,乘法——创新驱动,除法——市场化程度。”

转型发展,东北地区在“加减乘除”的探索中稳步求进。

转型的出路,在体制机制改革。中国石油辽阳石化集团,是共和国的“种子队”。这里曾织出新中国第一块“的确良”,却因为产能过剩,陷入连续12年亏损的困境,2017年才终于扭亏为盈。锚定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目标,近年来,辽阳石化大刀阔斧持续改革,实现了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

发展的动力,在加强自主创新。一汽集团,曾点燃了民族汽车工业的光荣与梦想,如今研究团队突破了超高性能永磁同步电驱系统关键技术,开发的245千瓦电驱系统顺利量产装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技术自立自强。

松花江畔、辽河之滨、蒙东草原……改革创新正在成为实体经济转型的最强引擎,曾经“一柱擎天”的经济结构正逐步得到改善,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东北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小凌河静静流淌,岸边的东湖森林公园里市民正在休闲娱乐。8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锦州市东湖森林公园调研。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皆大欢喜。”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东北地区许多社区、乡村,问民生、察民情。

基层治理事关群众安危冷暖的点点滴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每一层都不能‘挂空挡’,特别是要把社区、乡村、企业车间等最基层的工作做好。”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长春市长山花园社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起这几年社区的变化。

“看到你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景象,我很欣慰。”总书记勉励身边的社区工作者,再接再厉,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进一步搞好为民服务各项工作,把家园建设得更加幸福美好。

统筹:崔士鑫

撰文:董丝雨 王玉琳

策划:杜尚泽

编辑:卫然 赵鹏

校检:朱利

图片:新华社(摄影:燕雁,视觉:毕晓洋 虞东升)

作者:董丝雨 王玉琳
选稿:潘丽娟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