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香港故事 |林子祥和叶倩文:岁月如歌 且行且唱
新华网2022-08-14 16:29:00

新华社香港8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 陆敏)74岁的林子祥说,没想到,到这个年纪还能有新的歌迷;60岁的叶倩文说,感谢这个节目把港乐老歌做成了“新鲜的生命”。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音乐献礼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通过内地与香港歌手共同唱响港乐金曲,用音乐对话,广受好评。节目将最高荣誉“荣耀人物”大奖颁给了林子祥和叶倩文夫妇,而他们泪洒现场的情景也感动了观众。

林子祥和叶倩文夫妇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亲历香港流行乐坛的高峰和内地流行音乐的崛起。他们在歌唱中见证时代,演绎传奇,也用歌声连接香港和内地,凝聚人心。

经典港乐 承载记忆

并肩坐在记者面前的林子祥和叶倩文,一个低调寡言,一个优雅大气,两人不时相视而笑,顾盼间神采依然。夫妻俩一人一头银发,证明岁月如梭。

林子祥学生时代就组建乐队,上世纪70年代发行了第一张专辑,1981年就在香港红磡体育馆开演唱会。他音域宽广,有“铁肺”美誉,又兼具创作才华,代表作有《敢爱敢做》《男儿当自强》《真的汉子》等。

叶倩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横扫香港各大劲歌金曲颁奖礼。她的《潇洒走一回》《祝福》《情人知己》等金曲火遍大江南北。

2022年的夏天,因为港乐,多年来已半退隐的林子祥和叶倩文重回大众视野。“这是缘分。”叶倩文说。

第一次登台,林子祥一件灰色外套,叶倩文一袭红裙。一开口便知“王者归来”,声音里依然有挡不住的光芒。

在林子祥的歌中,随处可见“迎入日月万里风,笑揖清风洗我狂”“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这样的豪迈歌词。他用高亢有力的演唱功力,将中国风范和侠义美学演绎得豪气干云,充满大爱。

在节目歌曲《水中花》演唱前,一首粤语朗诵的宋词令人惊艳:“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林子祥第一次朗诵古典诗词,但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引来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我小时候爱看武侠电影,听电影里的歌。”林子祥说,“香港流行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

港乐金曲里,有“狮子山下”的奋发向上,有“万里长城永不倒”的家国情怀,有“沧海一声笑”的潇洒气度,有“男儿当自强”的坚韧不屈……这些积淀着中华文化底蕴的歌曲构筑了港乐的精神框架,成就了传奇,也承载了中国人关于港乐的集体记忆。

同频共振 同唱一首歌

“永远的经典!”“热泪盈眶”“用生命在歌唱”“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弹幕上网友的评论雪片般涌来。在每次现场演出结束时,全场大合唱《海阔天空》《红日》《东方之珠》等金曲的场景让他们感动。

“身处现场,那种感觉很难忘。”林子祥说,过去即便开演唱会,也不过一两个歌手跟大家互动,而节目现场却是所有的歌手和所有的观众同唱不止一首歌,每首歌都感动。

最后一场演出,全场同唱《我和我的祖国》,随着音乐歌唱和挥手,气氛到达了高潮。“我想握住每个人的手。”叶倩文说。

“我真的是从来没有在台上哭过。突然觉得这几个月的感情通通要从心里往外爆发出来,想忍也忍不住,真的是太感动。现场感觉是非常温暖甚至炽热,我整个人是热的。”叶倩文说,连感情极少外露的林子祥也忍不住当众拭泪。

这一刻,音乐将爱传递,把心紧紧相连。

“音乐没有界限,我不觉得内地跟香港有什么区别。距离那么近,过个关就到了,何况我们可以用音乐沟通。”叶倩文说,“我们不在意唱的是粤语歌还是普通话歌。讲什么方言不重要,重要的是歌让人共情共鸣。”

节目播出后,林子祥和叶倩文有了一大批新歌迷,很多是年轻人。歌迷给他们写很长的信说为什么喜欢他们的歌,又如何被他们的歌影响和激励。林子祥深信音乐的力量:“我不爱说话,感谢有音乐,我想说的都在歌里了。”

文化互通 激发新能量

这是夫妻俩从艺几十年来首度同时参加一个长达四个月的节目。他们见识了内地演艺制作的专业与敬业。“节奏快得不得了,每一集都是新的体验。”叶倩文说,内地歌手让他们刮目相看,“很多歌手都非常厉害,太有天分了”。

在节目中,新生代歌手用想象力和创作力为老歌注入新元素,既保留了原本的韵味,又带来了全新的感觉。

林子祥与新生代歌手合作演绎的《真的汉子》,对老歌重新编曲,说唱部分还吸收了川江号子的元素,听来更为震撼;邓丽君的经典金曲《忘记他》增加了说唱和京剧唱腔,别有韵味;劝勉孩子努力读书的粤语歌《学生哥》与普通话歌曲《读书郎》混搭,让人耳目一新……

这些优秀的创作也激发了他们的音乐新能量。他们重新演绎的《敢爱敢做》深受观众欢迎。“大家都很喜欢这个版本,我们也很开心。”叶倩文说,这是把老歌做成了“新鲜的生命”,“让好歌可以走得更远,陪伴更多的人”。

岁月如歌,这对乐坛“神仙伴侣”一路唱着走过。“唱歌是我们的福气,只要还有人想听,我们就会一直唱下去。”叶倩文说着望向身边的林子祥,他含笑点头。

作者:陆敏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