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岁时草木记⑯ | 吃瓜不懂瓜 滋味少一半
封面新闻2022-08-14 15:36:24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进入农历七月,吃瓜的季节是真的到了。鲜嫩的丝瓜,清苦的苦瓜,绵软的冬瓜,清脆的黄瓜,甜面的南瓜,全都一头扎进了菜场,供人享用。当然了,还有夏天的最受欢迎的“小甜甜”,西瓜。

▲ 成都街头随处可见的“西瓜车”

“眯甜”“脆甜”“沙甜”,小贩有许多种语言来形容自家西瓜的甜。但不论是喜欢哪一种口感西瓜的人,都可以在瓜月吃个尽兴。近十年来,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相比别的国家和地区动辄就要成百上千元的西瓜,国内市场上的西瓜,贵也不过七八元一斤,便宜的时候才一两元一斤。也正是因为这里的西瓜便宜,好吃,种类多,才成就“空调、WiFi、西瓜”的夏天。

每到夏天,且不论超市和水果摊,连小贩的三轮车上,都堆着“西瓜山”。常见的西瓜种类颇多,常人也只不过能从形状上分个大概。椭圆形的西瓜,最宜一刀切成两半,抱一半在手里,用勺子大快朵颐。最常吃到的麒麟王西瓜便是椭圆形西瓜,其余的还有花皮西瓜、春雷西瓜等品种。而另一种长椭圆形西瓜,则包括了表皮深黑绿色的品种黑美人,以及传说被康熙盛赞为“瓜中之王”的宁夏西瓜。

别看西瓜现在是接受度最高的夏日水果之一,其实西瓜的原产地并不一定在中国。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西瓜的原产地应该是在非洲地区,这也是普遍的观点。为什么说“应该”呢?因为西瓜溯源的研究,至今也没有得出结论。而关于西瓜是何时传入中国的,更是分说不一。

一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有传说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葡萄、核桃、石榴、西瓜等水果和蔬菜。作家阿来曾经在书中写到,如何粗略地判断一种植物是否原产于中国,可以从其名字入手。但凡名字为单字的植物,例如杏、桃、李等等,大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居民”。两个字的植物,由外地传来的概率更为高些,比如葡萄、番茄、香菜等等。而西瓜的“西”字,似乎也暗藏了它的身世:从西边而来的水果。这一点,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也记载的有:“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

另一说是在五代时候传入中国。胡峤撰写出的、记述契丹地理风俗的《陷虏记》中记载:“自上京东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东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这是现存古籍中,首次见到“西瓜”一名。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则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亦甜瓜之类也,”便直接把西瓜传入中国的功劳,归到了胡峤身上。虽然西瓜不一定是胡峤带来的,但是根据此说法,大抵也是五代时候传入中国的。

还有说法认为,中国自汉代就已经有了西瓜。例如海昏侯的墓中,就曾经发掘出“西瓜籽”。在江苏省扬州西郊邗江县汉墓中,也曾出土过“西瓜籽”。但有学者专门实地考察过,也写过论文,论证这些“西瓜籽”,其实或许都是粉皮冬瓜籽。因此,西瓜究竟是何时传入中国的,还得再议。

虽然西瓜是外来之物,但却是个“自来熟”,迅速地融入进民间的习俗中。

▲ 西瓜(图源网络)

立秋的时候,便有“咬秋”一说。“咬秋”根据不同地方的习俗来看,有的说是西瓜,也有的说是黄瓜。虽然立秋了,但是三伏天还没结束,离暑热褪去还早。因此,这两种清热、生津的吃食,是应对秋燥、清爽消暑的好物。

中元节也有以西瓜雕灯的习俗。中元节有放河灯的习俗。常见的河灯是由纸做成的,但有的地区也以西瓜制成河灯,放入河中。清代《节序同风录》中记载到:“(七月)十五……曰中天节。拣圆美大西瓜,雕镂花鸟或诗句,燃烛,玲珑悬之祠门,谓之‘花瓜灯’。”除了放在河中以外,还能够挂在祠堂门口。现在,西瓜灯也是浙江省平湖市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秋节也与西瓜有关。西瓜圆滚滚,取阖家圆满的含义;西瓜瓤红,代表着喜庆的氛围;西瓜谐音“喜瓜”,取吉祥的含义;西瓜多籽,取多子多福的含义。因此,在中秋赏月之时,人们不仅要吃上几块月饼,还要吃上西瓜,才算圆满团圆。而“多籽”的含义,更是衍生出了“摸秋”的习俗。清乾隆《湖南通志风俗》中就有写到:“中秋率以西瓜、月饼相馈遗,家各设酒赏月。城中妇女祈嗣者或至园圃探瓜为验,谓之‘摸秋’。”

▲ 西瓜(图源网络)

“吃瓜不懂瓜,滋味少一半”。纵然选西瓜得牢记“纹路聚西瓜生,纹路开西瓜熟”,但若是还能懂得一些由头,这瓜吃起来岂不是更美味?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