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为什么说,城市的烟火气,看咖啡就知道?
上观新闻2022-08-10 11:26:31

第二届上海咖啡文化周拉开帷幕,百余项活动精彩纷呈。

有人说,咖啡与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精神文化、温情气韵,具有内在的“互文”关系。

城市的烟火气,看大街小巷的咖啡就知道。

一个豆子跨越时空的旅程

盛夏蝉鸣,穿过玻璃窗外的梧桐枝叶。手中的咖啡,佐以街角熟悉的风情,刹那便能感知——如常的上海,在咖啡的香气中醒来了。

咖啡,成为上海重新焕发活力的公认指标。

今天的上海人,清晨的咖啡是一天的开始,下午的咖啡是再度饱满工作的信号。

一起喝咖啡,或许是推进工作或碰撞灵感的形式,也或许是人与人之间私密的心灵交往。

从文化角度看,推开哪一家咖啡馆的门扉;点的是特调、美式、奶咖还是瑰夏手冲;把咖啡作为必需的提神饮品、社交流量、装扮符号,还是富有仪式感的手作体验……不同选择的背后,是每个人对生活、文化与身份认同的理解。

从产业角度看,一旦喝了一杯咖啡,就卷入了一场遍及世界的经济关系。

小小的咖啡豆,从赤道的另一边经过生产、加工,跋涉千里,最终被全世界的人群大量消费。

当今世界,只有油料超过了咖啡的交易量。每一杯咖啡的背后,可能都是一场产业马拉松,与千里之外的全球交流息息相关。

思想家吉登斯曾在《社会学》一书的前言里提示,“喝咖啡”这个看似简单的行为,包含着复杂的内涵。当它融为日常活动的一部分时,它是一种象征和仪式,也是一种习俗和文化。

不过别误会,它并不只属于西方文化。关于咖啡起源的一个版本是,大约在公元6世纪,咖啡豆的秘密被阿拉伯牧羊人发现。它先传到也门与摩卡,几度被禁止交易,又被推广扩大种植面积。它一度被称为“阿拉伯之酒”。

1600年代,咖啡与欧洲擦出激烈的火花,人们在咖啡馆里对话、思考,让它成为思想交流与社交的中心。咖啡与美洲相遇,则塑造了一张商业化、产业化的现代版图,诞生了各类商业标准化。

1844年,咖啡来到开埠不久的上海。从此,田汉、林徽因等文化名人都写过与咖啡相关的作品。

从上世纪初到今天的影视剧中,喝咖啡的场景,依然是大家对上海城市面貌的标志性想象。

当咖啡来到这里,一场更大的跨界与融合创新,正等着它。

源头品控,力求掌握在自己手里

2012年的上海,现磨咖啡市场初露端倪。

作为国际各类咖啡专业证书考试的考官,陈嘉峻遇到一名上海学员,对方打算在上海开一家烘豆工厂,因为“这里还是一片亟待开垦的沃土”。

彼时的上海,咖啡馆多了、品种丰富了、资本进来了,然而产业链的更前端,如咖啡设备、烘豆技术等环节依然稀缺,咖啡生豆的品种也很少,大部分人只知道蓝山。

这就显出培训和资格考试的迫切性。

陈嘉峻决定定期来上海从事认证培训业务。他的课程一般12人左右规模,持续约9天,费用上万元。有精品咖啡操作类考试,有咖啡豆烘焙类考试,也有杯测品鉴类考试。

近几年,学员来源越发“多元”,有的来自咖啡行业,也有些是完全不相干的普通爱好者,如律师、建筑师、摄影师等,他们出于个人喜爱,愿意花钱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学习。

普通人的热爱,或许能真实反映咖啡在上海城市生活的分量。而当年开烘豆工厂的学员告诉他,2021年,没怎么努力,烘豆工厂的盈利就增长了50%。

如今上海大街小巷星罗棋布的咖啡馆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而数量的背后,其实是更复杂的产业链在支撑。

一杯咖啡的品质,70%靠豆子。

好的咖啡豆从哪里来?生豆就像生牛肉,基因很重要,而大厨的烹饪水平也很重要,两者直接影响了端上桌的牛排,究竟卖几十块,还是上百元。

从源头看,巴西是全球产量较大的咖啡豆产区,其豆子风味平衡,性价比不错。而非洲的咖啡豆以高品质闻名,风味鲜明、品种多样。埃塞俄比亚还有一些古老的“原生种”,未经人工杂交,豆子风味强烈。

中国也有自己的咖啡豆产区,如云南。

过去,云南的种植管理比较粗放,处于市场的底端,大多被咖啡馆用作拼配豆。其中一个杂交品种“卡蒂姆”,抗病能力强,但离精品咖啡级别有很大差距,一度被专业人士嘲讽说,它带着一种“魔鬼的尾韵”。

云南,一杯咖啡里的乡村巨变。新华社发

2018年左右,上海咖啡馆进入高速增长期,一家家精品咖啡店此起彼伏。有没有优质的国产精品咖啡豆冒泡,而非全部依赖进口?新的需求,催生出一批行业年轻人深入云南。

他们寻找海拔更高的咖啡产地,带去了精品咖啡的培育方法,提升咖啡庄园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除水洗、日晒外,还迅速推广了厌氧、酒处理等时髦手法。

电影《一点就到家》就表达了中国咖啡人对云南的向往。

云南咖啡豆从“这能喝吗”变成“让人惊喜”。2018年,它走出国门,参加了SCA(全球精品咖啡协会)精品咖啡展会。自此,云南咖啡豆能以精品豆的身份,出现在上海的精品咖啡店。

而烘豆,就好比大厨的烹饪环节,是制约咖啡豆品质的另一个瓶颈。

2014年左右,几个国产烘豆厂牌逐渐崛起,打破了国外精品咖啡豆长期以来的垄断地位。如今,不仅仅是国产烘豆工厂,上海一批咖啡店店主,甚至是个体爱好者,已经开始自己烘豆自己卖。

就在几天前,《上海市焙炒咖啡开放式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发布,意味着无须独立房间或专业工厂,符合条件的咖啡馆均可一边售卖咖啡,一边向消费者展示焙炒咖啡豆的生产过程。

只有当生产过程与消费终端共同繁荣,当我们自己能生产原材料时,上海的咖啡市场才真正有了产业积累。

咖啡在这座城市,真的成为文化生长与创造的一部分,也是参与世界产业链、与全球对话的一部分。

本土化创新,万物皆可“咖啡+”

每年一次,在上海举办的国际酒店及餐饮业博览会(简称Hotelex),已经成为中国咖啡从业者交流的盛宴。

也是在这个展会上,一些行业前沿被更多人看到,逐渐成为上海咖啡的现象级爆款。

比如冰博克,它起源于一次咖啡大赛。一名选手突发奇想,用欧洲人酿酒的方法来提纯牛奶,取名为“冰博克”(Eisbock,德语)。却没想到,这个小众技术在上海展会上得到迅速推广。如今,冰博克奶咖已成为流行基本款。

在上海,咖啡是多变的、好玩的、跨界的,万物皆能“咖啡+”。

它可以与江南水乡的美食融合,红豆、薏仁、绿豆、红枣、血糯米、米酒等被调入咖啡,创造了丰富的口味。

它也与本土的茶文化彼此心心相印。

几年前,Hotelex展会上,有人用虹吸壶煮茶、煮泡面,令参观者倍感震惊。然而没过多久,中国大街小巷的茶饮店里,开始用冰滴、冷萃、冷泡等咖啡萃取手法提炼花果茶。

反过来,中国的绿茶、花果茶,又给咖啡注入了新的灵感。

奶茶店不断制造“爆款”的模式,也被上海的咖啡品牌学去了。如近几年火爆的“生椰拿铁”,炎炎夏日颇受欢迎的“青柠”系列等。

想知道今年中国市场流行什么咖啡?来上海逛一逛。

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咖啡可以加风味糖浆、加奶油、加冰沙、加坚果,甚至加椰子水、加桂花、加龙井茶叶、加荔枝、加水蜜桃、加仙草、加龟苓膏……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咖啡既可以是提神的专业饮品,也可以是“带有咖啡元素的复合饮料”。

这样的现象,其实在欧美城市十分少见。一位消费者表示:“星巴克在西方城市相对简单,有些小店的品类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西方人把咖啡当作日常饮料,品类几乎十几年不变,以几个基本款为主。

能将咖啡玩得花样百出、夺人眼球,是这边独有的创新。

国际品牌进入上海市场,也会随之调整自身的设计。

手冲咖啡领域,以玻璃制品起家的日本百年老店HARIO一直是行业标杆,其云朵壶、V60滤杯,被捧为手冲咖啡器皿中的经典款。2010年,品牌来到上海开设海外分公司,在这里的文化碰撞,激发了新的设计思路。

比如HARIO经典的虹吸壶,新版本为茶叶爱好者提供了除绒布滤网之外的不锈钢滤网。

发现国内手冲咖啡爱好者更多喜欢单人品玩,而非家庭分享,品牌商推出了一人份滤杯套装+中小号手冲壶。

为了适应国人喜爱喝热水的习惯,品牌商又推出了带手柄的玻璃壶、冷水壶、水杯等。

这两年,精致露营享受大自然成为城市的网红玩法,HARIO也紧随潮流,推出了OUTDOOR系列器皿,比如硅胶材质的V60滤杯,平铺后就像一张小纸片,便于携带。

中国市场也催生了独有的咖啡创新类型:便携式咖啡液。

十多年前,本是平面设计专业的铁皮(网名),因热爱咖啡,来上海的精品咖啡公司工作。彼时,人们想要喝上一杯芳香四溢的现磨咖啡并不容易,除了少数发烧友,普通人只能去店里购买。

有没有一种可能,把现磨咖啡的风味保留下来,做成浓缩咖啡液随身携带,让咖啡也能“装进口袋”?

2014年,铁皮在上海创立了自己的咖啡品牌永璞,主打产品正是小巧如胶囊的咖啡液。

西方也发明了胶囊咖啡,不过必须使用胶囊咖啡机进行萃取,而永璞的咖啡胶囊打开后,直接把咖啡液倒入矿泉水稀释即可,人们随时随地,想喝就能喝。这可能是国内第一个使用闪萃技术的常温咖啡液。

如今,跨业态发展成为上海咖啡市场的一大特色。

比如便利店咖啡,全家、罗森、光明等纷纷入局。上海美食的老字号乔家栅、邵万生开起了精品咖啡馆。更别说邮政企业、石油企业也在上海尝试咖啡店。

各种“咖啡+”在城市街头琳琅满目,如书店、音乐厅、酒店、联合办公、健身房、服装店,都与咖啡融合,打造复合的文化场景与城市空间。而潮流品牌、一线品牌还会向咖啡品牌抛出“橄榄枝”,推出联名活动、文创产品。

在上海,咖啡花样之繁多、场景之多元,给未来的创新以无限想象。

咖啡人的城市心路

6月1日10点,解封第一天,南昌路的OZ咖啡馆开门了。“好久不见”“想念你家的咖啡”,邻居们纷纷涌入。店主陈颖和他们一一打招呼。

南昌路是上海精品咖啡最集中的小马路之一,短短几百米长,一度云集了50多家各具风情的咖啡店。在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的支持下,南昌路成立了“金咖联盟”,希望未来咖啡店集体合力,打造这条小马路的文化腔调。

这一天,OZ咖啡馆来了约1000个客人,40%都是老面孔。后来,因疫情反复,不能堂食,客人们就在窗口买一杯咖啡带走。

陈颖经历了一段焦虑时光,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她把主业赚到的钱贴补这间咖啡馆,停工在家期间,依然给员工发了约5000元的月工资。

“老客户和员工,是我坚持的动力。”陈颖说。这家咖啡馆以周边回头客居多,年龄大多40来岁。附近的理发店、烘焙店、文创店,办公人士、文化创意人士、老居民,已经习惯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客堂间”。

陈颖与记者说话间,一名穿着拖鞋的男士推门而入,向陈颖打了声招呼,就直奔操作台与员工熟络地寒暄,仿佛在自己家里般自由。“他也是我们的老客人,附近居民,有时候一天来串门好几次。”陈颖解释。

上海的咖啡馆更新迭代很快。疫情也让她思考许久,如何取舍,开店的初衷是什么。

当每天,熟面孔们推门而入,说就为了“熟悉的那一口”时,陈颖明白了咖啡店之于自己的意义和动力。

在北京西路与铜仁路的街角,00后店主何维琦正在咖啡馆里忙碌。店里只卖云南咖啡,准确说,只用店主自家产的咖啡豆。

何维琦在云南德宏老家拥有4000多亩咖啡园,父母种植咖啡超过20年,过去,家里直接把生豆卖给中间商。

去年,她选择在上海开了这间咖啡馆,店名就叫德宏Dehome,出品颇有特色。

店里的饮品中,有的添加自家产的咖啡花的花蜜,有的用咖啡果皮泡茶,有的加入云南胭脂果增加风味。

不定时还会推出一些云南特色套餐,比如冷泡咖啡搭配云南鲜花饼,或者应季的烤松茸、云南火腿等。

为什么选择来上海开店?“这里汇聚了全国业内最优秀的人才,可以开拓眼界。”何维琦说,“另外,检验我家豆子好不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来最激烈的市场拼杀。”

去年,何维琦回老家做了一件有仪式感的事情:为自家庄园里的咖农们制作一杯手冲咖啡。这些咖农从来没有尝过咖啡,“好苦呀”“味道好奇怪”,他们说道,但脸上洋溢着微笑。

千里之外的上海咖啡馆,潜移默化影响着云南老家的人。越来越多当地人开始注重咖啡豆品质。她还扶持老家的年轻人,送他们去学习咖啡精品化处理课程。

如今,何维琦已经物色好了在上海的第二家分店,位于胶州路,即将开业。

或许对别人而言,梧桐树下、老房子里的咖啡店是一种情怀,但何维琦的咖啡店,还联系着家乡的土地、家乡的人。云南的山,离上海是那么远,但因为一粒粒小小的豆子,它们又可以那么近。

在上海这座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能找到各自的一方舞台,找到懂得欣赏的消费群体。

“啡尝上海、不负热爱”,以此为主题的2022上海咖啡文化周是城市魅力的展示,也是人与文化的情感连接。

跨越几个世纪的光阴,咖啡与这座城市相遇、碰撞、成长,在开放、包容与创新中,传递城市的温情与梦想。

选稿:朱雯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