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吗?|民俗日历·二十四节气
封面新闻2022-08-07 15:40:20

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是古人眼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化的时刻,历来颇受重视。

立秋预示着秋天的脚步已近,但此时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气温仍然较高。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吗?今年立秋节气,全国各地的天气情况如何?立秋对农事有何指导意义?来听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大气科学系讲师王立为,从气象方面为您解读立秋。

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立秋是一年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从气候学的角度来说,立秋并非秋天的开始。按照现代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才是秋季的开始。

王立为介绍,我国很少有在 “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才入秋。一般年份里,北京9月初才开始有秋天的感觉。

今年立秋节气前后,由于在强盛的副热带高压掌控下,我国高温暑热天气还将延续。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北抬,高温的重心将由江南、华南逐渐向北至长江中下游至华北一带,可能还会有阶段性高温热浪出现。高温向北方蔓延的同时,湿度也会增大,华北、黄淮等地将迎来闷热天气。四川地区立秋前后预计平均降水量仍会较常年同期偏少,平均气温也会较常年同期偏高一些。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立秋之后的风已经有丝凉意了。立秋的风对传统农耕很重要,民间流传着“立秋怕无风”“立秋无风是灾年”的说法。这是因为立秋的风和雨往往结伴而来,而此时的秋雨对庄稼收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候白露生是说,因为昼夜温差大,在清晨的时候,会有白色的雾气产生,雾气腾腾。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关于立秋,还有很多有趣的农谚,比如“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立秋的早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王立为介绍,它是指阴历的日期,而不是阳历的准确时间,正常来说,立秋时间一般会出现在农历六月和农历七月这两个时间段,在阴历六月它就是早,在阴历七月它就是晚。今年的立秋时间是阴历七月初十,就属于晚立秋。

农谚“六月立秋紧溜溜,七月立秋秋后油”,是说当立秋在六月时,意味着天气转凉的时间大大提前,人们在农作上也会较为忙碌,会出现抢种抢收赶时间的现象。而立秋在农历七月,这就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因为立秋较晚,热量比较充足,这就比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炎热的天气对于农民来说,干起农活来身体冒汗像流油一样。不过,虽然累点苦点,但由于热量足会提高整体的产量和质量,看到丰收的希望,想必农民朋友们心情还是愉悦的。

四川部分地区立秋正是收获水稻的好时候,要抓住好天气进行收割。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