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海上记忆】夏日里外婆的芭蕉扇,满满都是爱
上观新闻2022-08-03 17:19:00

20世纪60年代,我还小,当时盛夏防暑降温,还未进入电器时代,手持扇子便是法宝。“一把扇子七寸长,一个人扇风二人凉……”酷暑,阳光强,手持扇,遮阳撩风,营造清凉。

扇子种类多,百姓手中最常见常用,也是最实用的就是芭蕉扇,家家都有,且随处可见可拿可用。天热,去朋友家串门,主人迎客,不是先让座倒茶,而是先递上一把芭蕉扇,让你先撩着风凉,再落座饮茶吃西瓜。

芭蕉扇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地方叫蒲扇,有的地方叫葵扇,还有的地方叫蒲葵扇。清王廷鼎《杖扇新录》中记载,“古有棕扇、葵扇、蒲扇、蕉扇诸名,实即今之蒲扇,江浙呼为芭蕉扇也”。

制作蒲扇不是用芭蕉叶,而是用蒲葵树的叶子做成的。“蒲葵扇”大约晋朝已经有了。蒲葵是一种棕榈科常绿乔木,叶阔呈肾状扇形,以叶面叶柄制成扇子。这种植物在广东、福建一带常见。我在广东当兵时,有次去驻地老乡家串门,入院后,见其家人在院里制作芭蕉扇。他们挑选葵树叶子,把叶裂浅的适宜做扇的留下,晾晒干,再修剪叶子,洗净整形,把叶子的褶皱尽可能拉平些,用重物压住,经过几道程序后,再进行编织。

葵树叶子是天然生长的,有大、中、小之分,百姓喜欢买扇面大些的,买回家的芭蕉扇,还需再细加工。小时候,见母亲和外婆,把刚买来的芭蕉扇,放在热水里浸泡后,将有些弯曲成弧形状的,用重物压平,晾干,再用喜欢的薄薄碎条花布缝在四周,宽窄均匀,针脚细密,使芭蕉扇既好看又耐用。讲究人家的女孩,还会在扇柄下挂上流苏或拉根红绳,像古时团扇玉坠似的。

小时候,每当盛夏,太阳像后羿时代能量翻了九倍似的,人被热气包围,人未动,汗已出。外婆和母亲只要手上没活,手中总是拿着芭蕉扇,我们从外面顽皮回来,满头是汗,母亲用温水帮我们擦洗,外婆在一旁不停地摇着芭蕉扇,为我们带来一阵阵凉风。

我们坐在小桌前吃饭时,母亲不吃饭,总是边说“慢点吃”,边揺着手中的芭蕉扇。母亲和外婆何时吃饭,我们一点也不知道,也不在意。只觉得她们不是忙着做饭洗衣,就是拿出笸箩,在灯下缝缝补补,做些针线活。每天晚上我们上床睡觉前,外婆总是用手中的芭蕉扇把蚊帐里扇个遍,把蚊虫赶尽,放下蚊帐,掖好蚊帐边,用木夹子夹住入口处,才放心离开。夏日里,妈妈和外婆手中的芭蕉扇,满满都是慈祥和关爱。

百姓用芭蕉扇虽普遍,可它始终属于“小家碧玉”,注定难登“大雅之堂”的。没见有人拿着它去看电影、逛商场,更不要说参加宴会了。它走不远,很少走出弄堂上大街的。它的业绩和风采也很内敛,只限在弄堂纳凉时,崭露头角。

傍晚,太阳落山,虫鸣叫声困倦无力,人们躲开了火球般的太阳,纷纷走出房间,在屋外空地处纳凉。纳凉男人的造型标配是一手拿着芭蕉扇,一手拿着印有红字语录搪瓷大茶杯,趿着拖鞋,大裤衩屁股上的口袋里塞包烟。注意个人形象的,穿个背心,大大咧咧的都是赤膊上阵。

弄堂里,常有爷叔喝了两杯黄酒,酡颜,人晃悠几圈后,便约人架上棋盘,就着弄堂口那盏风过轻摇的昏黄路灯,对弈开“杀”。先是轻松自在,不紧不慢地摇着芭蕉扇,车走直路马踏斜,相飞田字炮打隔,可下着下着,棋局不妙,满脸憋得通红,情绪正无处宣泄,倏然间发现,芭蕉扇难以挥动,身旁前后尽是赤裸的胳膊大腿,于是有力挥动芭蕉扇,像驱赶蚊虫似的,嘴里嘟囔着,让开点,让开点。观棋者也知趣,象征性挪一下,赶紧用手中芭蕉扇送上些凉风,有观棋上瘾者,还连忙帮其茶杯续水,于是,“好棋,臭棋”叫声一片,玩得不亦乐乎。

芭蕉扇是朴实无华的,它不同于早些时候的团扇和后来的折扇,在风流倜傥的公子和窈窕淑女手中能扇出风度,扇出艳丽来;也没有绘画大师或者书法家为它增色,使其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它原本就是原生态的“树叶”,又只需简单加工,便宜易得,家家都有许多把,不稀罕。

纳凉时,人离开便随手把它丢在凉床或躺椅上,街坊邻居来了,随手拿上,也不分你我,先扇出凉风消汗再说。有时聊完天,忘了,边扇边回家,到家方才发现,自己“顺手牵羊”把别人家的扇给“顺”了回来。路近的,连忙折回,还扇道歉,主人家,谁也不当回事,一笑了之。路远的,同学家的,那只有先搁着,过些天再说。

那会,大家都勤俭节约会过日子,今夏用过的芭蕉扇,洗净晾干,有些小缺小漏磨损处,家中主妇便把它补好,用报纸、细绳包扎好,妥善收藏,放着明年夏天再用。直到用久,芭蕉扇边框细竹条散开,中间又裂隙难合,才用于炉灶前。晨起,用纸捻点烧碎木刨花,扇风旺火、燃煤,再烧水煮饭的。

过去常见的芭蕉扇,现已难以寻觅,听说网上有售,我准备邮购几把,不仅仅是为了怀旧,而是放在车上,疫情过后,驱车它处,住民宿避暑。黑幕降临,坐在门前的空地上,满天的星斗,周边一片寂静,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闲话,不管年长日短,不问时早时晚,手拿芭蕉扇,悠闲撩风驱虫,倒也是人生一大快意。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