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海上记忆】随遇而安是夏夜弄堂的秉性
上观新闻2022-08-02 18:28:31
从地板上爬起来一看,两片“人背”影赫然在目。现在想起来,那真是血气方刚的青春印记啊。

20世纪70年代的上海石库门弄堂,一览无遗,一条弄堂内住户常常过百,一个门牌号里“七十二家房客”也是常态,人们坦诚相对,彼此熟识。到了夏天,门窗敞开,谁做什么事,几乎都可以围观或被围观。当然,或许那时,个人也没有多少值得藏匿的“隐私”。

家家门户敞开,男人穿汗衫、马甲、平脚裤或者直接赤膊,女人穿方领衫和大短裤,走进走出,毫无违和。各家的小木凳、小竹椅一天到晚都放在弄堂两边,偶尔也有早上没收进屋里的马桶一起列阵。逼仄是逼仄,倒也没谁觉得难堪,遇见了,最多就是说一句“触气”。随遇而安是弄堂的秉性,这也是“大气谦和”的肌理。

对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来讲,最开心的是吃好夜饭乘风凉听故事。这是一道纳凉的精神会餐。

同住我们一个门牌号里的,有个很会讲故事的阿姐,就像后来的“知心姐姐”那样,周围聚拢一堆比她年轻了几岁的男女小孩,都是她忠实的粉丝。讲的是当时流行的“手抄本”。先是《恐怖的脚步声》。这是一个外国故事,跌宕离奇,悬念迭起,惊悚恐怖,很配夏夜凉风,月明星稀。一张悬赏公告,一幢荒芜小岛上的陈年别墅。如果谁能够在指定的房间待一晚,就将获得一万美金的奖赏。但不历经千难万险哪能轻易获赏,然后气氛就出来了。虽然听得毛发悚然,夜不能寐,一帮小孩子还是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后来又听到了《第二次握手》《一双绣花鞋》。中国故事听起来更加“扎劲”,因为有了我们那个年龄似懂非懂又神秘莫测的公安和特务,加上阿姐的绘声绘色,常常被故事揪得心惊肉跳。到了八十年代,书本开禁,我才看到了出版社公开出版的同名连环画。

傍晚时分,为了风凉,有些人家端出一个小台面,放上糟毛豆、咸蛋、黄泥螺、咸菜毛豆、冬瓜汤。吃夜饭了。偶尔看见有咸炝蟹、炒鸡蛋、猪头肉、啤酒入席的,经过的熟人就会说一句“侬条件好额”(沪语意为:你家经济宽裕的)。主人就爽快回应,“来来,一道坐下来尝尝味道”。双方都晓得是客套,但这一来一往,实际上比吃啥还要“落胃”。

这个过程中还有小插曲,人们围绕家常或者社会新闻,互相调侃,也会趁机抖出一些“小道消息”,讲的人神兜兜的腔调。即便如此,吃饭照样不尴尬,也可以小老酒咪咪,山海经谈谈,也是一种别具风情的夏季弄堂“饭局”。

悬在木头电线杆上的铁皮罩子小路灯,一年四季昏昏欲睡,到了夏夜,这一份似明似暗,反而担起不一般的娱乐加持功能。

几个中年人就在这昏黄的灯光下摆开象棋,周边还围着一群观者。有意思的是,有个被人叫作“曹操”的,身形高大、赤膊,皮肤白皙,嗓门大,懂棋,却很少跟人对弈,他擅长的是观战中的点评。更有意思的是,观棋不语的圈内规则对他网开一面,他可以随便说,有点“特约评论员”的架势。

我至今没想明白“曹操”这个势大力沉的绰号的含义,也许是他镇得住,或许他确实说的有道理。这个象棋圈子不到凌晨是不散场的,有时我听完故事想钻到里面去看一下,但很快被“大前门”“飞马”“劳动”混合的味道赶了出来。

夏天日长,我还经常看到弄堂里挥汗如雨为自家打造家具的人。吃过夜饭,就在家里拉出一根电线,吊一只200W电灯泡挑灯夜战。好在那时一般没有超过“三天大热”的,夜晚还总有凉风拂来。大人们说,他们是在赶“三十六只脚”,敲结婚“家生”(家什),要在国庆婚期前赶出来。后来我自己结婚买家具时,常常会浮现这一幕,觉得如果早几年的话,我恐怕要有结婚恐惧症了。

我在夏天比较喜欢做的一件事是拖木地板,因为后面紧跟着凉爽的“享受”。房间不大,仅仅十几个平方,拖上两遍,主要是除尘加降温。也算是自己琢磨的消夏之道吧。夏天地板干起来快,干透后,我就直接赤膊躺下,非常舒服。我小时候胖,更易出汗,从地板上爬起来一看,两片“人背”影赫然在目。现在想起来,那真是血气方刚的青春印记啊。然后我喝着姆妈从街道工厂带回来的“酸梅汤”,那真是炎夏中的幸福时刻了。

1977年恢复高考。而后两年的夏日暑期里,我几乎每天吃好夜饭,就独自扛着一把颇有份量的竹椅,携一把芭蕉扇,在弄堂对面马路一个早就找好的位置看书。那时没有专门的高考辅导书,看的多是“野书”。书店刚开禁,那些文史哲社科类的书,吊得我胃口十足。幸亏父母阿姐支持,有了点零用铜钿我就鲜格格奔到新华书店。买不起的,就想方设法借。从晚上六点看到路灯熄灭。亏得有一副好视力,也没有看坏。这是我度夏中内心最充实的时光。

这把竹椅可斜躺,下面还带有一个搁脚,蛮拉风的。它是父亲出差时特地从江西某地带回来的。因为家里只有一个男孩,又恰好碰到要参加高考,这把竹椅就成了我的专座。在等待高考录取通知的那些焦虑的高温日,我经常在竹椅上“躺平”,吹着微微凉风,心情便安宁下来。这把竹椅陪伴我很长时间,被我的汗渍浸润过,从淡黄到棕黄,有了些“包浆”的感觉。我一直把它视作我顺利考上大学的功臣,当然更要感谢的是父亲。

我们弄堂傍着“上海商业第一街”南京东路,入夜依旧喧闹纷杂。现在想起来,在这样的地方看书,还真是要有点定力的,比“两耳不闻窗外事”有难度。因为家里狭小,加上夏夜闷热,看书就挪到了街上。其实夏夜马路上生事频率较高,有时吵有时骂,有时有人“打相打”,甚至有交通事故等等。但我当时对知识的饥渴完全覆盖了对“窗外事”的关心,遇上那些喧嚣,我都是坚守竹椅不动摇。

如今,当我走出地铁二号线南京东路地铁站,走到步行街边那个依旧热闹的点,总会“闪回”当年我居住过的石库门弄堂原址和我躺在竹椅上看书的那个位置——酷暑中就地而躺带着一丝温润的木地板,远胜于空调的穿堂风,排着长队在水果店买黑籽黄瓤的“华东26号”或平湖西瓜,然后在弄堂里唯一留存的一口井里打上井水来“冰镇”西瓜;还有那盏曾为夏夜的底层娱乐有过杰出贡献的昏黄小灯……

这些湿润的记忆袭来,就像身体的气味和汗渍,是另一种无可替代的肌肤之亲。

作者:孙建伟
选稿:单冉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