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85年前郭沫若冒着纷飞战火曾三次来到奉贤南桥
上海奉贤2022-08-01 15:49:16

图片

抗战期间的郭沫若

85年前的淞沪抗战(1937.8.13-11.12)中,郭沫若曾冒着纷飞战火,三次来到奉贤南桥,慰问部队,发动民众,帮助第八集团军组建战地服务队,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进军民联合抗战。不久前,郭老的女儿郭庶英,应约为奉贤题词,纪念淞沪抗战85周年。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与现代化装备、海陆空立体作战的敌人拼搏,血战三个月,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以后,经过曲折的发展,由中国共产党倡导推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使淞沪抗战从局部抗战发展为全民族抗战。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救亡运动,与前线爱国将士浴血奋战交相辉映,铸成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历史中光辉夺目的篇章。

帮助组建战地服务队

1937年“七七事变”后,郭沫若结束因国内通缉而十年流亡日本的生涯,摆脱日本的监视,辗转回国,于7月27日下午抵达上海。一到上海,立即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图片

郭沫若三次到访的第八集团军司令部

当时担任淞沪抗战右翼军兼第八集团军总司令的张发奎,总司令部指挥所设在南桥,在郭沫若回国不久,即到上海拜访时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会长的郭沫若。他们是北伐战争时期的老朋友,张对北伐中担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帮助他的部队建立政治部,把军队建成“铁军”的经验,感受颇深。而这些年,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难以指挥,因而要求郭沫若,再次帮他在部队建立政工队伍。

遵照周恩来指示,郭沫若与中共上海组织研究后,决定答应张发奎的请求,于是郭沫若有了淞沪抗战中的三次南桥之行。

1937年8月24日,淞沪抗战爆发后十天,郭沫若赴南桥慰问第八集团军,同行的还有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的杜月笙、钱新之、宋子良、吴开先等,到部队慰问后,下午后援会的人先行回沪,张发奎请郭沫若继续叙谈,对战地服务队的工作要求、组成人员和后勤给养等事项,进行了具体磋商。郭沫若在8月26日、27日的《救亡日报》上发表了记叙第一次南桥之行的《到浦东去来》。

战地服务队9月25日正式成立,在嘉兴短暂训练后,开赴淞沪抗战的前线奉贤,驻地设在南桥南街女学弄念祖堂(解放后改称银行弄),战地服务队由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党员、党的红色理论家钱亦石担任少将队长,由一批共产党员或左翼作家、音乐家、戏剧家、美术家及进步青年34人组成。到达南桥后,健全民众抗日救亡组织,开展讲座、歌咏、戏剧、美术等多种形式活动,宣传发动军民,并做好军队和地方上中层人员的统战工作,团结一致共同抗日,在短短时间内做了大量工作,原来死气沉沉的南桥,顿时充满了抗日救亡的生机活力。

10月初,郭沫若与夏衍、田汉三人,第二次前来南桥具体落实战地服务队在战地安置及开展活动安排,与张发奎在他的司令部纵谈淞沪抗战战况,司令部设在今南桥天主堂神父楼内(现已定为奉贤区文物保护单位),二楼张发奎的办公室,像一间整洁而简单的书房,张发奎就在这里指挥他的十多万大军,进行浦东和沿海的防务,淞沪抗战期间,曾击退日军在浦东沿江沿海企图登陆的40多次进攻。

郭沫若和张发奎在司令部门前合影,登载在10月6日《救亡日报》第一版上,同时发表了夏衍的《始信人间有铁军——张向华将军会见记》(注:向华为张发奎的号),和田汉的诗《浦江两月波涛壮》。

参加奉贤军民抗敌联欢大会

在残暴的敌人火烧闸北、滥炸大场,倾其全力进攻上海的时候,10月28日至30日,第八集团军由战地服务队负责组织,连续三天规模空前的“浦东军民抗敌联欢大会”,在南桥公共场所大礼堂举行(今奉贤中医院址)。

10月28日,郭沫若和夏衍、田汉在隆隆的炮声和轰鸣的敌机声中,第三次前来奉贤南桥。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扫射,夏衍自任监察哨,在数十公里路程中,曾经七八次下车,伏在稻田中和柳荫下。

这一天的活动排得满满当当。到南桥后,郭沫若等和张发奎先到战地服务队驻地探望患伤寒卧病在床的钱亦石队长,动员他尽早回到上海住院治疗。接着看望战地服务队队员,和队员们亲切交谈,在上空敌机盘旋的轰鸣声中,审阅了战地服务队的抗日宣传节目。

南桥各界青年听说郭沫若来到奉贤,非常兴奋,邀请郭沫若参加南桥各界青年座谈会。尽管这天时间很紧,郭沫若还是欣然应允了。那天郭沫若身穿淡咖啡色西装,面带微笑,神采奕奕,来到南桥东街县商会楼上会议室,频频向大家点头致意。郭沫若对到会的20多名青年作了题为《抗战期间青年的任务》的演讲,他分析了中国抗战的形势,在最后勉励大家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青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我们必须树立必胜的信心,坚持不懈地做好各自的工作,为抗战多出一点力。前后大约一个小时,演讲完毕,青年们起立热烈鼓掌,表示感谢。一位青年急忙送上一本崭新的本子,请求签名留念,郭沫若立即挥笔写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并签上了名。

图片

1937年10月初,郭沫若与张发奎在第八集团军司令部门前合影

下午一时,联欢大会举行,2000多军民挤满了会场,前后贴满了标语、墙报,大会延续了两三个小时,军民情绪始终高涨,最令大家兴奋的是郭沫若、夏衍、田汉和张发奎出席了大会。郭沫若和张发奎的演讲,激起了与会军民的阵阵狂澜。田汉后来在一篇文章中说,“我是听过他(注:指郭沫若)在南桥、嘉定的演说的,他火一般的爱国热情,使他成为一个雄辩家,他的话是那么富有煽动性,几乎每一句话都能使听众为之狂热,为之击节。”

图片

郭沫若和抗敌演剧队的队员们在一起

郭沫若等观看了军民表演的节目,演员激情奔放,观众热血沸腾,郭沫若和大家一起奋臂高呼“保卫我们的浦东!”“中华民族万岁!”直到大幕闭下一二分钟,那激昂的吼声还在继续。

战地服务队成员、作家王亚平撰写记述联欢大会实况的通讯,与其余战地工作记共八篇,连载在1937年10月15日至11月11日《救亡日报》上。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我们将永志不忘85年前的这场战争,传承弘扬好伟大的抗战精神。

1938年10月初,远在湖南衡阳一带,组织抗敌演剧六队、九队等文艺宣传团体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田汉,受组织派遣,远隔千里奔赴上海“孤岛”执行任务,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行于日占区内,由湖南,到杭州、乍浦,经南桥进入上海。在南桥看到一年前访问第八集团军会晤之处、南桥最繁华的余庆桥头已成一片焦土,怀着十分悲愤的心情,赋诗一首,以志永记(详见《奉贤报》2022年1月10日“古华风”栏)。

1961年10月30日,郭沫若访问“闵行一条街”,登上新落成的“闵行饭店”顶楼观光亭远眺,向大家深情回忆了24年前(1937年)淞沪抗战中,曾三次经闵行摆渡到南桥,慰问抗日将士,参加抗日救亡的情景,岁月沧桑,感慨万千,现场题诗一首:“不到闵行廿四年,重来开辟出新天,万家庐舍连霄汉,田野工场冒远烟,蟹壮鱼肥红米熟,日高风定白云绵,谁能不信工程速,跃进红旗在眼前。”

1996年10月3日,郭老的孙儿郭昂,专程前来奉贤,踏着祖父当年走过的足迹,追寻先辈抗日救亡的业绩,访问了“第八集团军司令部”旧址,并在祖父当年与张发奎合影的地方摄影留念。

图片

郭老的女儿郭庶英纪念淞沪抗战85周年为奉贤题词

2022年春,现寓居北京的郭老的女儿郭庶英,看到了《战地服务队在奉贤》一书,觉得奉贤区融媒体中心编印的这本书,汇集了战地服务队的珍贵史料,很有意义。高兴地应我们请求,为奉贤题词“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纪念淞沪抗战85周年。

回望85年前侵略者发起的这场不义战争,中华民族表现出空前的觉悟、空前的团结、空前的勇敢、空前的自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形成伟大的抗战精神,我们要继承弘扬好这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筑牢历史记忆,担当历史使命,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前行!

(转自:上海奉贤)

作者:王昌年
选稿:张丹洋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