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中国移动和飞信9月停止服务,“和”品牌业务再现调整
第一财经2022-07-26 09:33:51

中国移动近日发布公告,“和飞信”业务将于9月30日开始停止服务。中国移动“和飞信”将对用户信息进行限期保存,期限过后用户的个人信息将会被删除。这意味着这款运营超过了15年的业务将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和飞信”退出市场与中国移动近几个月加大力度推进业务调整和转型有关,中国移动正在加大力度对“AND!和”品牌系列业务进行调整。“AND!和”品牌下的部分业务,如“和彩云”网盘,在5月底更名为“中国移动云盘”后会继续存在。而对于如“和飞信”等对于现阶段而言相对陈旧的业务,中国移动正在逐渐收缩。

2013年12月18日,在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宣布移动4G网络开始向全国布局。在4G时代,“和”品牌被外界普遍视作中国移动的4G品牌。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移动于2007年推出即时通讯服务“飞信”。2006年,中国的手机短信发送量接近4300亿条。而“飞信”,凭借免费短信的卖点,用户规模迅速扩大。“飞信”借助其中国移动的背景,可以直接从PC、WAP或手机客户端向好友免费无限量发送手机短信。

在2010年前后,“飞信”用户数量达到5亿,高峰期活跃用户接近1亿的数字。但随着社交媒体软件的兴起,“飞信”的业务开始逐渐走向下坡路。

2016年6月,中国移动将“飞信”改名为“和飞信”并正式加入由中国移动旗下的一系列应用组成的“和字辈儿”。据了解,在经历改名并进行业务转型后,“和飞信”的业务表现依旧平平。从套餐角度看,“和飞信”的套餐允许移动用户之间进行免费交流,异网用户之间也可以通过首次下载赠送的300分钟和其后每月赠送的100分钟进行免费视频通话。然而在流量近乎免费的4G时代,这样的优惠几乎无法激起市场的任何水花。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对记者表示,“和飞信”在即时通讯方面的业务已经成为“鸡肋”,套餐下的如“家庭办公”等业务,在中国移动推出的其他套餐中也有覆盖,从这个角度来看,“和飞信”的存在意义已经不大。

在停止服务的消息发出的第一时间,社交媒体上不少人表示“和飞信”就是自己大学时光的代名词,更有网友表示“和飞信”的退役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付亮表示:“中国移动说业务要停,尽到了提前告知的义务,但没有充分考虑到现有用户的价值。是否能将现有业务的资源进行一些迁移?或者给予用户业务升级的选择?在经营策略和细节上,运营商确实需要向互联网公司学习。”

对于未来是否会还有更多的运营商短信业务退出,付亮认为,三大运营商去年就已经明确表示重视技术研发,将2B端的业务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那么对于2C端的做的较差的业务,三大运营商必定会做出一定调整,这种调整既包括引入外部资本将其重新盘活,也自然会包括选择让其淡出历史舞台。

作者:樊雪寒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