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宏亮瞻局|走向深蓝:福建舰的远期愿景(下)
澎湃新闻2022-07-14 17:50:00
辽宁舰和山东舰

可以确定是,无论“福建舰”最终部署在哪里,中国海军都即将迈入三航母时代。  

“辽宁舰”作为中国第一艘航母的意义重大,其“第一艘”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辽宁舰”对于中国海军和造船工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试验和培训平台,大连造船厂对它的改装长达7年,服役后又经过了一年海上测试,中国有关航母的技术储备、设计思路、作战条例等软硬件积累在“辽宁舰”上摸索并验证,其巨大的现实意义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在逐渐拥有更多航母后,未来“辽宁舰”的“训练舰”角色将更加清晰明确。不过必须指出的是,中国海军不可能“奢侈”到拿一艘6万吨级的巨舰仅用于非作战任务。即便在拥有11艘航母的美国海军,其始终保有的一艘训练航母也一直是具备作战能力的。而在其他只装备1至2艘航母的国家,就更不可能设置专门的“训练舰”了。换言之,从作战角度,“辽宁舰”在退役前始终会作为一支备份力量存在,如果有作战需要,它既可以在北海舰队传统任务海域执勤,也可以驰援东海或南海舰队。当其他航母进港维护或进入大修期后,也可以由它来临时填补相关空缺,让中国海军在第4艘航母服役前能稳定维持两艘战备航母的规模。

如果中国从第二艘航母,也就是首艘国产航母开始,就完全颠覆“辽宁舰”的设计,而将美式超级航母作为追赶目标的话,在设计与工程经验积累上仍然会存在缺口,研制进度很难保证。鉴于“辽宁舰”的试验与训练舰定位,该舰服役后海军迫切需要的是首艘具备完整作战能力的航母。如此,选择续建一艘辽宁级就很好理解了,这就是“山东舰”。

将“山东舰”部署于南海舰队可谓顺理成章。南海复杂的安全形势和远离大陆海岸线的纵深空间(最远的曾母暗沙距中国大陆海岸线达2000千米),均需要这样一艘可以随时机动到相关海域的浮动机场要塞,这并不难理解。中方如果要确保南海争议海域的区域海权,就有必要将一些符合条件的纵深或前沿岛屿“要塞化”,南沙的永暑礁、渚碧礁和美济礁,中沙的黄岩岛,西沙的中建岛和永兴岛等均具备这样的条件,而作为一种更具弹性的机动补充手段,为南海舰队配备航空母舰则将填补南海岛礁防御体系最后仅存的漏洞。

归根结底,航母编队与岛屿机场所能解决的都是前沿管控问题,在南海这样的广阔且多岛礁海域做前沿部署在经济上可能不划算,但在战略上却意义重大。即便菲律宾和越南的作战能力掀不起大的波澜,美军介入的风险则是切实存在的。更何况日本、印度、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其他域外军事力量同样很愿意在南海刷存在感。如果解放军仅凭借部署在大陆和海南岛的作战飞机,是很难对1000甚至2000千米外的南海纵深或前沿海域确保控制的。当然中国不可能将南海所有具备要塞价值和条件的岛礁都要塞化,如此需要付出的填海造陆、军事基建、装备部署、人员维持、后勤供应,甚至国际关系成本都过于高昂。在保有少量的固定节点要塞基础上,再部署数艘可机动的航母作为补充与串联,其作用相似但花费要少得多。

需要几艘?

中国已经拥有了3艘标准多用途航母,其中两艘已服役,这个数字相比其他海军大国也不算多,但中国的3艘航母中有两艘6万吨级的大型航母和1艘8万吨级的超级航母,如果仅以当下来看,除美国海军外仅有英国海军的2艘大型航母可相比较,但两艘对于皇家海军来说几乎就是极限了。算上还未服役的“福建舰”,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二航母大国。

更重要的是,“福建舰”很可能不是中国航母的终点。对于中国是否会建造更多的大型航母,中国官方的说法是:中国发展和改进武器装备,不针对任何国家和特定目标,不会对任何国家和地区构成威胁,完全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于中国航空母舰的后续发展计划,我们将按照国家安全需要和装备技术发展情况综合考虑。

同时,不要忘了075型两栖攻击舰,这个采用了直通甲板和岛型布局的4万吨大家伙完全具备改装成多用途航母的潜力。中国暂时没有自己的F-35B,有没有同类机型正在研制还不得而知,但中国式的电磁弹射具备在075型舰上安装的潜力,如果实现,075型舰将可搭载常规起降版的固定翼战斗机,其航空作战效能将超越“黄蜂”级和“美国”级,以及其他国家所有的轻型航母。该级舰已经建成2艘,正在建造1艘,未来也许还会增加数量。

按照美国海军的“惯例”,现役两栖攻击舰与航母数量也是一比一,不过中国海军毕竟与美国海军面临不同的任务需求,假设075型舰建造8艘,也并不意味着中国也需要同时保有8艘航母。如果国力可以承受,个人认为海军配备6至7艘航母基本可以满足中远期的任务需求:“辽宁舰”在加装电磁弹射系统后将继续扮演训练舰和备份舰角色,同时北海舰队也需要一艘专用的作战航母;东海舰队和南海舰队各配备两艘(同样可以考虑为“山东舰”加装电磁弹射系统,甚至更换平直通长飞行甲板),以满足多重任务或高强度任务的需要,同时如果有一艘进港维护,也能维持本舰队始终有航母可用。如果我们的预测再大胆一点,中国未来有没有可能在印度洋维持一支常备舰队,以便更有效地保护中方最重要的贸易航路?那么这支远离本土母港的舰队或许同样需要一艘航母。

航母工业

假设就以6艘航母计,中国造船工业将很可能根据福建级的建造使用经验再设计建造2艘新型航母。考虑到远期“愿景”的远洋部署需要,核动力将优于常规动力;如果将排水量进一步放大到10万吨级,是否有可能增加1至2部升降机(“福建舰”2部、福特级3部、尼米兹级4部),及一部弹射器(“福建舰”3部、美国超级航母清一色4部)?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会持续很久,相信中国海军在福建级上积累的经验会在下一代航母上给出答案。

中国何时才能建成这样一支超级航母舰队则是个更加复杂的问题,甚至会不会造6艘(或更多)也不一定。超级航母这样的战略级工程,其在任何国家的建造都不仅需要考虑工业产能、技术水平和作战需求,还与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和行政决策意愿直接相关。中国现在已经拥有两个航母建造基地,上一艘“山东舰”下水距离“福建舰”下水时间为5年,如果大连和上海两家造船厂的航母建造均能够持续,按照现有节奏第6艘航母的下水时间预估不会早于2037年,届时已下水49年的“辽宁舰”是否会退役也是个未知数。

除大连和上海外,中国再建设第三个航母建造基地(如广州)的可能性不大,总需求量就这么多,再多一个船厂造航母并不经济。值得注意的是,能够建造现代化航母的造船厂在全世界也屈指可数,即便是像美国这样的航母超级大国,现役的10艘“尼米兹”级与正在建造的“福特”号也均出自纽波特纽斯造船厂一家;法国战后建造的3艘航母(不算直升机航母)中的两艘——“戴高乐”号与“克莱蒙梭”号均在布雷斯特海军造船厂建造,刚开工的下一代核动力超级航母也必然落户该船厂,另外一艘“福煦”号虽然在圣纳泽尔大西洋造船厂开工,但最后仍然被拖至布雷斯特才能完工。

俄罗斯的航母就比较尴尬,在苏联全盛时期也只有位于乌克兰境内的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能够建造航母,这导致俄罗斯在新国家成立后实际上丧失了航母建造能力。当然不排除莫斯科在当下的俄乌冲突后重新占领尼古拉耶夫的可能,不过该船厂早在2018年7月3日就被尼古拉耶夫州经济法庭裁判破产,其目前破败不堪的厂区也遭到过俄军多轮空袭,其未来恢复航母建造能力的可能几乎不存在。与大连造船厂的情况类似,俄罗斯也试图通过对印度“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的改建工程将圣彼得堡北方机械造船厂打造成新的航母建造基地,该工程的一波三折充分证明,建设一个拥有航母建造能力的大型造船厂的难度有多大。世界上可以建造10万吨以上级别巨轮的大型造船厂不少,但建造航母(尤其是超级航母)却完全是另一回事。这就像韩国现代集团的蔚山造船基地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却不能生产航母一个道理。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