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合合信息旗下启信宝发布《氢能产业研究报告》:近三年长三角新增氢能企业最多
第一财经2022-07-14 14:23:43

炎炎夏日,“氢”流涌动。近日,上海正式印发《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 年)》,提出三年内实现氢能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的目标。上海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先行者。规划显示,上海工业产氢供氢能力已达到近50万吨/年,建成超10座加氢站、近30公里输氢管道,基本形成了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生态,在技术攻关、基础设施、示范应用上走在了前列。

从氢汽车的上市到冬奥会氢燃料主火炬的点亮,氢能源的未来倍受期待。目前,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已出台近200个政策文件,旨在推动氢能在能源转型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合合信息旗下启信宝于近期发布《氢能产业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对氢能源产业区域分布、产业链构成和企业发展之路进行深度探索。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2019年3月,氢能设施的建设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氢能源划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氢能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中国氢能企业数量连续12年稳步增长,长三角势头最猛

“氢”风徐来,拂起阵阵涟漪。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自2011年起,氢能产业企业数量已连续12年稳步增长,总数量已超过1600家。截至2022年6月底,相关产业企业资本背景主要为民营企业(1201家),其次是国资背景企业(248家);超过75%的氢能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数量超过1200家。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各地区强盛的开拓势头。报告显示,近三年来,五大经济圈中长三角新增氢能企业88家排在首位,是排名第五的成渝都市圈的4.6倍。氢能源产业链上游以氢气制取、提纯为主,中游主攻氢能储存运输,下游多应用于交通、工业、建筑、电力领域,各环节中氢气储存设备近三年新增企业数量最多,共新增109家;紧随其后的是加氢站控制系统,新增94家。

产业区域集群效应明显,江苏、广东领跑“氢赛道”

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现阶段氢能企业集中分布在江苏省(254家)、广东省(190家),两省氢能企业数量在全国的占比均已超过10%,呈“双雄并立”局面;国内氢能产业链68家上市公司中,江苏、广东也各占了10家。聚焦到产业链,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分别为:上游苏州市(67家),中游北京市(59家),下游深圳市(22家)。下游环节区域产业集中度最高,江苏、广东、湖北、浙江、山东等五大区域的企业数量占了下游企业总量的63%。

氢能企业的高度发展与前瞻性政策指引、庞大的能源需求和便利的资源获取途径密不可分。以苏州为例,早在2017年,苏州就启动了氢能产业发展工作部署,已汇聚从氢能“制、储、运、加”供给侧到燃料电池应用端等全产业链上的企业和机构。作为工业用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超80%的“能耗大城”,氢能产业的发展利于提高苏州能源自给水平;来自张家巷、昆山等地的大型钢铁、石化、合成氨企业和法液空等国际工业气体供应商,也为苏州发展氢能产业构建了坚实基础。

氢能企业数量现不到光伏、风电产业的1/20,未来或撬动20%终端能源消费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在初现民用曙光的交通运输领域,与锂电池产业链相比,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链更长,复杂度更高。氢能源要想通过规模化、商业化落地,进入寻常百姓家,还需磨练好技术“内功”,翻越制氢、储运等环节的成本“大山”。欣欣向荣的产业生态背面,氢能产业上市公司研发资金投入、人力占比仍略低于全国均值,还具备一定的提升空间。

越过山丘,氢能未来仍是一片“蓝海”。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在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占终端能源消费中的20%。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与光伏(56776家)、风电(36884家)等其他相对成熟的新能源产业相比,氢能产业企业数量不足其1/20,潜在市场空间极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四五”是氢能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地的重要窗口期,合合信息也将持续跟踪氢能新赛道,以数智洞察加速“双碳”目标的实现。

——————————————————————————————————————

关于合合信息旗下启信宝

合合信息是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科技企业,致力于通过智能文字识别及商业大数据领域的核心技术、C端和B端产品以及行业解决方案,为全球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创新的数字化、智能化服务。

启信宝为合合信息旗下产品,汇集境内2.3亿家企业等组织机构的超过1,000亿条实时动态商业大数据,提供包括工商、股权、司法涉诉、失信、舆情、资产等超过1,000个数据特征标签。启信宝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客户提供企业关联图谱、舆情监控、风险监控、商标及专利信息、深度报告等多种数据查询、挖掘和智能分析服务。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