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一根线拆出256根丝~快来欣赏丝绸上的“昆曲”
上海嘉定2022-07-13 18:05:54

@嘉定的小伙伴们,看过来,“海上锦绣——露香园顾绣艺术展”日前在嘉定博物馆拉开帷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顾绣以绣针为笔,蚕丝为墨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被誉为丝绸上的“昆曲”。快来先睹为快吧~

水墨+顾绣作品同台欣赏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荷花八套系列顾绣作品,每件作品旁还挂有作为蓝本的同款水墨画。对比传统中国画,荷花与叶片在画绣合一的独特创作手法下,既不失水墨的典雅,又独具光泽和层次感,淡粉色的荷花掩藏在叶片间,叶与花仿佛在水面荡漾,灵趣生动。

“完全看不出是绣出来的,很立体,好像是荷花真的在眼前,这么热的天,看到这些作品,就一下子感觉清凉不少。”观众应先生说,“策展方也很有心,将同样的水墨画和顾绣放在一起,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欣赏它的魅力。”

一根线拆成256根丝

顾绣平滑如纸,绣娘们在每一方寸内的用线都极其讲究,她们通常要把一根直径不到半毫米的线分成若干根丝使用,这叫‘劈线’,通常以劈成16根居多。

为了使绣出来的画面细腻生动,作品《母亲》通过嘉定露香园顾绣研究院独创的井字针,将一根线拆成256根丝,以刻画慈母日益苍老的模样。

“绣娘手里的线甚至肉眼都很难看见,所以才能让母亲面部的皱纹、头上的白发显得栩栩如生,就连风吹起的几小根发丝都绣了出来,将农村妇女的朴实形象描绘得更加立体。”嘉定露香园顾绣研究院院长黄翼飞介绍道。

当顾绣邂逅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

《汉宫春晓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平生得意之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亦被誉为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

《汉宫春晓图卷》局部

远看似画,近看是绣,长约5.74米的名画《汉宫春晓图》,在十多名绣娘耗时3年多的努力下,于近日刚刚“收笔”,“走”进了展柜,等比例还原原作灵动本貌。

《汉宫春晓图卷》局部

黄翼飞告诉记者,这是研究院20多年来创作的最高难度的作品,难度有三:第一,原画中有100多位人物,大到衣着、动作,小到面部神情、发饰都不一样,要在只有半个拇指盖大小的空间里绣脸是非常难的。第二,顾绣最“怕”的就是建筑,布有延展性,如何让线笔直,绣娘们也是反复尝试、推翻。第三,由于原画上的建筑花纹已有些许破损,绣娘们等于是半复刻半创作,尽可能地把失去的部分补回来。

《汉宫春晓图卷》局部

“因为是丝线,所以不论是衣服还是头发,都特别逼真,换个角度,人物身上的光也会随之改变,好像是‘活’了过来,越看越有意思。”不少观众表示,运丝如笔,还要展示繁复的针法、柔雅的配色,属实是大饱眼福。

据了解,此次展览由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嘉定博物馆、上海嘉定露香园顾绣研究院承办,通过“亦画亦绣”“女郎绣佛”“天工巧极”“回归——以顾绣的名义”四个部分,遴选近年来露香园顾绣研究院创作的顶尖顾绣作品60余件,有苍劲嶙峋的树木、山峦叠嶂的风景,也有活灵活现的人物。“全方位呈现顾绣艺术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新时期的时代风貌,展现其作为江南文人绘画艺术生命延伸的独特魅力。”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展览地点

嘉定博物馆B1特展厅(博乐路215号)

参观方式

“嘉定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

免费参观

观展时间

8:3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将一直持续到8月12日

小嘉提醒

观众入馆需出示本人电子“随申码”或身份证原件,刷“数字哨兵”进行核验,并接受体温测量。体温正常(低于37.3°C)、“随申码”绿色、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入馆参观。对无法提供身份证或出示“随申码”的特殊人员,在做好纸质登记,经过测量体温正常后方可入馆。

作者:周玉林、应韬越
选稿:潘馨仪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