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埋“梗”、缩略语、土味情话,青少年网络流行语呈现多元风格
澎湃新闻2022-07-11 08:49:00

青少年是社交媒体最忠实的使用者,也是网络游戏、网络学习、网络购物的重要用户群。互联网是个性化、平民化、生活化的空间,青少年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灵活地使用语言,从而使网络流行语呈现出求新、求变、求简、求快的特征。根据网络流行语的符号、语境、修辞等特征,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的话语风格体现在五个方面。

埋“梗”的冷幽默

“梗”是故事、笑点、冷幽默。有的流行语起源于某位(类)青少年的人生故事,网友们从其故事中找出幽默的语句,然后将其凝练成网络流行语。当该网络流行语传播开后,流行语的“所指”会发生迁移;如果读者或听众不清楚其中的“梗”,那么就体会不到流行语中的智慧和情趣。比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孩子们“宅”在家中上网课,有些孩子智商超群、屡出奇招,为了逃避管束与父母斗智斗勇。神兽原本是中国神话中的动物,但在父母眼中,宅家的孩子们恰似“神兽”。如果不了解“疫情”“网课”的背景,网民就读不懂“神兽”流行语背后的深刻内涵。

天书般的缩略语

网络交流是一种“类人际交流”,网友之间虽然使用的是文字符号、表情符号,但能够创造“面对面交流”的情境体验。日常线下交流是互动的、有效的、私密的口语交流,网络社群中的交流是文字的、符号化的、半公开化的交流,网络社交需要提高文字输入速度、需要规避公共管理规则,因此缩略语成为青少年网络交流的重要工具。如永远滴神(yyds)、盛世美颜(ssmy)、真情实感(zqsg)、有一说一(uysy)、对不起(dbq)、C位等。缩略语输入迅速,但对社群之外的人来说,它们是天书般的神秘符号。

庸俗的丧文化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活、学习、交往中的逆境和不顺,此时他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沮丧、悲观,甚至颓废、绝望的情绪,“丧文化”就是青少年社会心态在网络空间的折射,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直白的土味情话

土味情话“是一种以简短直接、幽默新奇的手法向心仪对象传达情感诉求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地对语言常规表达的创新和突破”。传统的“土味”中含有落后的、过时的、廉价的、不合潮流的乡土气息,青少年心中的“数字土味”则是“合潮流的逆转”,是大胆的、直白的、难为情的直抒胸臆。如“何以解忧,唯有抱抱……抱你”“你是哪里人?——杭州人。——不,你是我的心上人。”“你最近是不是又胖了?——没有啊,为什么这么说!——那为什么在我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了。”

精致的“糊弄学”

互联网推动社会关系的网络化,网络成为整个社会联系的纽带,越来越多的人感叹:“见面时无话可说,网络上无话不说。”数字交往放大了青少年的社交圈,他们依据不同的“兴趣”组成多元的、多重的社群。网络社群是兴趣的社群、话语的社群,话语是网络社群的“社会资本”,成员的发言和表态就是为社群贡献资本。社会资本雄厚的社群最活跃也最有价值,因此,网络社群总是鼓励网民积极发言、敢于表态。然而,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人们的发言和表态总是有所顾忌,因此敷衍、搪塞、圆场就成了糊弄的手段。起源于豆瓣小组的“糊弄学”,是青少年抗拒社交恐惧的良药,它以规范的、经济的“糊弄语”,回避表态、推掉邀约、拒绝苛求。豆瓣小组“糊弄学”总结出一个万能的“糊弄”句式,它的基本结构是“感叹词+评价事情+感受感叹词”,其中感叹词有:晕,我天,啊这,不会吧,我的妈,哎,真是等。“糊弄学”是青少年数字生活智慧的产物,是“弄弄子们”在人情社会进行的自我保护,“糊弄学”既照顾了交往对象的尊严和体面,也给自己留下了放松和回旋的空间。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作者:骆正林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