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里根遇刺案枪手41年后接受采访:美国枪太多,不好
观察者网2022-07-07 14:53:16

(观察者网讯)“美国的枪太多了,这不好。”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7月6日报道,41年前企图刺杀美国前总统里根的约翰·辛克利(John Hinckley)近日接受采访,在谈到美国当下枪支问题时,作出了上述评论。

1981年3月30日,25岁的辛克利为了给女演员朱迪·福斯特“留下深刻印象”,向当时正离开酒店的里根连开6枪。子弹均未直接击中里根本人,但其中一颗子弹经反弹,从里根的腋下穿入肺部,距离心脏只有2.5厘米。

辛克利在接受NBC采访时表示,他对当年的行为感到懊悔,“我很抱歉,真的很抱歉。我不确定他们能否原谅我,我不会为此责怪他们。”

约翰·辛克利接受NBC采访

辛克利说,里根是一个善良的人,是“一个好总统”,他对里根没有恶意。当初策划刺杀事件时,他严重抑郁,与家人关系疏远,完全处于绝望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次自杀企图,就像是说,这是我生命的终点。”

辛克利在枪击事件发生后随即被捕,但一年后因精神错乱被裁定无罪。随后,他在华盛顿一家名为“圣伊丽莎白”的精神病院接受治疗,2016年7月被允许有条件释放,由其母亲照顾,行动受到严格限制。

辛克利的母亲于2021年去世。今年6月15日,辛克利获无条件释放。

他对NBC表示,多年来他一直在忏悔,为自己的行为导致时任白宫新闻发言人布雷迪(James Brady)遭受多年的痛苦而感到难过。他说自己每晚都在祈祷,希望布雷迪一家过上好日子。“如果我能把它(子弹)收回来,我肯定会的。”

在里根遇刺事件中,布雷迪被子弹击中头部,导致半身瘫痪,从此丧失活动能力,依靠轮椅度日。

1981年辛克利被捕时画面  图自美媒

布雷迪后来发起了旨在防止枪支暴力的“布雷迪控枪运动”。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布雷迪法案”,规定民众购买枪支时必须进行背景审查。对美国出台更严格的枪支管控法律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布雷迪法案”以后,美国在枪支管控的立法上就少有作为。近年来,美国枪案频发,就在刚过去的美国“独立日”上,伊利诺伊州海兰帕克市发生枪击事件,导致7人死亡,至少36人受伤。

被问到“布雷迪法案”及其对精神病患者拥枪限制时,辛克利表示:“我当然不认为精神病患者应该拥有枪支……背景审查很好,等待期也很好,我觉得美国的枪太多了,现在这个国家的氛围不好,枪那么多,这不好。

主持人回应道:“这话从你口中说出来,意义非凡。”

上月底,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缺乏实质性措施的控枪法案《两党安全社区法》,拜登于6月25日签署,使其成为正式的立法。该法案要求加强对21岁以下枪支购买者的背景调查,为“红旗法案”(Red Flag Laws)提供资金,并打击非法枪支购买者,限制家庭暴力犯罪者和其他可能对其社区构成风险的人的枪支使用权。

由于拥枪者、共和党、利益及游说团体的强大阻力,美国的控枪努力一直停滞不前,这是美国国会参议院时隔30年通过的首个大型控枪法案。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