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要离开还是继续奔跑,未来在舞台我们还会遇到……”
在上周末播出的东方卫视音乐剧文化推广节目《爱乐之都》中,演员刘思维的一曲离别之歌让不少音乐剧演员红了眼眶,一句异口同声的“并肩作战,为了中国音乐剧的春天”更是令人动容。
而从首次登台的《在远方》,到二轮竞演的《疯狂花店》,再到“十强晋级赛”中献演的代表作《爷们儿》,刘思维在《爱乐之都》的舞台上展现出极具喜感而又充满张力的表演,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眼尖的观众发现,这位自称“野生”的音乐剧演员,有着颇为丰富的职业履历:一方面,他是《金牌喜剧班》《一年一度喜剧大会》等爆款喜剧节目中的佼佼者,尤其是《互联网体检》里那个误入“体检套路”的打工人,被刘思维演出了心酸又好笑的感觉;而熟悉舞台的观众,则难忘他作为开心麻花“功勋演员”的精彩,400多场京味音乐剧《爷们儿》的演出经历,证明了他对舞台的热爱。
在接受晨报专访时,刘思维回顾了他是如何因为热爱歌唱和表演而一头扎进音乐剧行业的经历。他坦言,生活中自己话不多,也比较安静,常常挂在心上的就是有什么好题材可以做成音乐剧,“做喜剧风格的音乐剧,这是我想坚持做下去的”。
新闻晨报:从《一年一度喜剧大会》到《爱乐之都》,大家觉得你的角色多变,能不能分享一下你的从艺经历?
刘思维:我大学是在沈阳音乐学院学的流行音乐演唱,大四去北电进修了表演,毕业后演话剧,后来又去了开心麻花。没有看过线下演出的人,可能觉得我是喜剧演员;通过《爱乐之都》,有些观众发现我居然是音乐剧演员(笑)。
新闻晨报:喜剧演员、音乐剧演员、歌手等等不同的身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刘思维:我最初学唱歌时就想做一个歌手,接触音乐剧以后,我觉得这件事能把我喜欢的唱歌和表演融在一起。对音乐剧,我是从不了解、喜欢到热爱的过程。喜剧方面,我一直觉得音乐剧要有喜剧元素,才能降低所谓的高门槛,所以坚持想做喜剧类型的音乐剧。
新闻晨报:最初你是怎么和音乐剧结缘的?
刘思维:刚开始我都不太了解什么是音乐剧,后来我就觉得唱歌、跳舞、演戏,都是我喜欢的,这种艺术形式算是能把自己的能力最大化吧。后来一点点接触、了解,尤其是在麻花排《嘻哈游记》时,我做了一些幕后执行导演类、剧本类的工作,慢慢从文字到最后演出呈现,让我真正开始热爱。我觉得音乐剧特别多元,观众的观看体验也很好,这是很有意思的。
新闻晨报:你常说自己是“音乐剧边缘人”,但包括这次在《爱乐之都》最后献演的《爷们儿》,都是大家非常认可的成功作品。
刘思维:音乐剧这一块,我多少有点自卑,因为我没学过,一天专业的课都没上过。我觉得好多音乐剧演员都受过专业的训练,演过国内外的剧,有很多经验,《爱乐之都》里都是这样的专业演员。所以我挺不自信的,觉得我是个野生的,也不知道圈里人怎么看我,甚至不敢说自己是个音乐剧演员。
直到第一次演《在远方》,阿云嘎老师在节目里说“刘思维,你真的很棒”,我觉得受到了这个行业内专业人士的认可。而且确实没想到好多人也看过《爷们儿》,受宠若惊了。
新闻晨报:开心麻花的“功勋演员”也是你身上很明显的标签,这个称号意味着什么?一年最多的时候演多少场戏?
刘思维:“功勋演员”只是一个头衔,看你演过多少个主要角色,演了多少场,对公司有什么贡献,是一个综合的评定。我自己一年最多的时候演过一百多场,而且是一个戏、一年、一百多场。像《爷们儿》我演了四年,400场左右,一直在一个戏上。
新闻晨报:这种演法会不会带来疲惫感?
刘思维:有过,印象特别深是演到三百多场的时候,人很崩溃。
有一次演完在化妆间我喊了几嗓子,要发泄一下情绪。因为身心疲惫了,但上台前你还是要说服自己——大部分观众是第一次买票,你对舞台要有敬畏,对自己的戏要负责任,不能水着演,不能程式化,不能不走心,过程中身体和心灵都是对抗的。
但这些问题只能自己想办法,有时候用比较直的方式把情绪宣泄一下,有时候会看戏迷和粉丝的手写信,尤其是看戏迷的信,就是一种充电,告诉自己不要忘了初心和初衷。
新闻晨报:那当时为什么考虑来《爱乐之都》?
刘思维:我等这个节目太多年了,看《声入人心》和《欢乐喜剧人》时我都在想,能不能有类似的音乐剧竞演节目?我还写了个策划案给公司,但我们公司不是做综艺的,也就没有再继续了。
可我心里一直想着,听说哪个平台可能会做,我就特别关注着。知道有《爱乐之都》,我说我一定要参加,连面试的时候都特别慌,怕节目组知道我不是科班的,就不要我了。
后来和导演聊,我也觉得挺被打动的,节目跟我的初衷是一样的: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走进剧场,希望那些原本不知道音乐剧是什么的观众能通过这个节目有所了解,知道我们还在摸索着做中国原创音乐剧。
新闻晨报:在《爱乐之都》的旅程收获了什么?
刘思维:第一个赛段我们演《在远方》,它是原创音乐剧,有一些大家灵活调整的地方。肖杰导演给了我们演员很大空间,夏振凯老师也是很有创作能力的演员,而且经验非常丰富,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我们表演前去了快递站体验,采访了很多快递小哥,真的是亲身体验了,才知道一天工作16个小时的状态,这对进入角色,对提高台词的准确性帮助非常大。
尝试和突破比较大的,是第二赛段《疯狂花店》里的《牙医》。这是一个相对反面的角色,一个自恋狂、妈宝男,是我没有接触过的角色类型,算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而且是我演的第一个国外的戏,是新的尝试。
另外也确实交到了朋友,我到上海接触的第一个演员就是夏振凯凯哥,他对我很照顾。还有叶麒圣,他特别真诚单纯,特别简单,聊到音乐剧的时候大家都是热爱,在饭桌上聊到眼眶湿润,有这种志同道合的感觉。其他接触多的演员给我的感觉都是这样的,都热爱这个行业。
新闻晨报:经过这么多年,你怎么看音乐剧行业的变化?
刘思维:这十年变化还挺大的,年初来录制时我看了几场,上座率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这个景象是我们一直期望的,作为从业者真的很开心。当然就像我在节目里说的,期待能多做原创的戏,让更多的不了解音乐剧的人,通过这些讲身边的人和事的原创故事产生共鸣,愿意来剧院看这样的戏。我也相信通过《爱乐之都》这个节目,会有更多人喜欢音乐剧这个行业,甚至加入进来一起把这个行业做好。
新闻晨报:未来想做什么样的音乐剧?工作方面有什么计划?
刘思维:我这个想法一直都还挺坚定的,希望把喜剧的元素加入音乐剧,把所谓的观看门槛降低了。毕竟大家对喜剧都是喜欢的,都想在休闲的时候去剧院、听脱口秀、相声,想找个乐,能让人更放松一些。
我热爱音乐剧,不在于要演多少部戏、要当多少个男主角,我的兴趣点是做原创的戏,是去推广中国原创的音乐剧。所以接下来肯定会更关注这些事情。当然,我也不是只做这一件事,可能有时候演一演,有时候去幕后创作。
新闻晨报:节目里最后给大家送的歌很温暖,平时也会创作吗?
刘思维:我平时经常会下意识想跟音乐剧有关的东西。看《人世间》,我就会想如果用音乐剧形式,要怎么表现?看别的电影、电视剧、看小说,我都会想用音乐剧怎么呈现。这是一个下意识的事,不是特别说要在什么时限里能做什么东西,想到什么就记下来,日后创作就会用到,随心随笔地记。
写歌也是,我之前想做歌手,有时候会自己写一些词,也不是从头到尾特别完整,想到几句就记下来在备忘录里,好听的就哼哼用吉他弹一下录下来,平时有小的积累比较好。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曾索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