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不只“马踏飞燕”,博物馆的文物原来这么搞笑
封面新闻2022-07-03 10:40:31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林霄 图据各大博物馆

近日,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马踏飞燕”,凭借一个“小绿马”文创火出圈了。小学课文《马踏飞燕》是这样描述的:“看!这匹铜制的骏马,膘肥身健,体形匀称,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为什么这匹矫健有力的铜奔马一直以侧面示人?“绿马”文创暴露了正面的玄机:原来从正面看,铜奔马歪着脑袋、咧着嘴,表情欢脱,令人捧腹。

其实除了铜奔马,博物馆里令人捧腹的文物真不少。那些不擅长表情管理的文物,被网友们挖掘出了各种笑点 ,堪称文物界的“泥石流”。

如果想用一个表情来形容刚刚看到铜奔马玩偶,红陶人面像非常合适。这件文物出土于天水市麦积区柴家坪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约5200年),如今与铜奔马一起被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这个高颧阔面、半张着嘴似乎在微笑、又似乎在诉说着什么的红陶人面像,露出了讶异的神情,人们看到这件文物就可以脑补一个声音:“啊,就这?”

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的亚醜钺,现藏于山东博物馆。这件商代青铜器器身透雕人面纹,双目圆睁,嘴角上扬,口中露出形似板砖的牙齿,被网友调侃为“你笑起来真好看”。

虽然这件文物名称叫“醜”,但事实上因其口部两侧对称铭有“亚醜”二字,故得名“亚醜钺”。钺本身是杀伐兵器,但后面渐渐演变成权力地位的象征。亚醜钺本是古人威严权威的象征,但今人视之,它成为了一个超级可爱的表情包,透着一股开心。

有人欢笑,有人却在哭泣。与开心的亚醜钺不同,彩绘陶缩脖俑缩着脑袋偏向一边,五官向中心皱成了一团,鼻梁旁两行泪水似划过的裂纹,再配合扭成对勾的眉毛和撅到鼻子的嘴巴,这个陶俑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让人莫名心疼。

这件文物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隋唐时的俳优俑。李尤写的《平安观赋》中写道“歌舞俳优,连笑会戏”。俳优通俗来说就是古代滑稽戏的表演者,通过令人发笑的语言和动作取乐观众。这件陶俑为何作出委屈的表情?有人推测,他的面部表情或许是其表演时的一个瞬间,不过是为了逗乐观众。

同样作为俳优陶像,陈列于成都博物馆的陶俳优俑展现出了另外一种情绪。腆着大肚子的陶俑坐在一圆形坐垫上,头戴巾帽,着裤赤足。上身袒露,耸肩,左手执鼓,右手握拳,作执槌击鼓状。他右脚蹬踢,左脚蜷曲,仰面大笑,其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体态,令人捧腹。

不同于陕西彩绘陶缩脖俑,这座陶俳优俑的面部表情是向外绽放的,满脸洋溢着笑意,仿佛在用四川话点赞“巴适得板”。

值得一提的是,东汉说唱俑中有两个国家一级文物:1957年出土于成都天回山的击鼓说唱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63年出土于郫都区的立式说唱俑,现在四川博物院的展厅里与观众继续摆着龙门阵。它们的笑脸,传递出巴蜀人民的乐观。

有趣的文物除了人像表情之外,像铜奔马一样的动物也让人不禁莞尔。早在马踏飞燕走红之前,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曾在微博晒了一个“身中剧毒”的马头,画风清奇:大如眼球的鼻孔,搭配肆意甩动的舌头,好似脱缰的“戏精”,表情足以与铜奔马相媲美。

三星堆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喜,除了欢脱的马头,还有一只陶猪,造型十分特别 。陶猪拥有鱼眼似长在两侧的眼睛,大而不对称的猪鼻,撞脸“愤怒的小鸟”。这当然不是小鸟的穿越之旅,考古发掘中早就发现了有猪形象的器物,作为常见的家畜,“猪”作为泥塑陪葬也并不奇怪了。

选稿:夏阳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