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听着歌 远去吧
北京晚报·五色土2022-06-29 22:20:00

5月23日,肩膀莫名拉伤,要休息两天才会好的样子。晚饭过后,收拾完桌子碗筷,收衣服、晾衣服、叠衣服,在书桌前舒适地把自己安顿好,想翻翻电脑早早上床,躺着会没那么疼。打开电脑,看见朋友留言:“今天沈庆身故,朋友圈刷屏了!”

我的心被打了一个感叹号!

正搜索消息,成都老友也发来微信:“沈庆没了。”

“我也刚听说。突然很沉默。”我说。

感受了下肩膀,还能弹琴,既然还能弹琴,我就想,明晚得回江湖边去唱一唱沈庆的歌。

沈庆

那些歌已经很久没有人唱起了,它们沉默在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里,如今写歌的人已远行,像我这样还会唱这些歌的人,有一种把它们再唱一遍的自觉。歌都还记得,拿起琴就能唱出来,“字字句句仍熟悉”。这些很多年没有唱起的旋律歌词重新在自己的琴弦上流淌出来的时候,时间变得温暖无比。前尘如梦,幸得这些人和歌陪伴过自己。

1994年,我在重庆念大学。那个飘着细雨的暮春下午,我从校园走出来,去北碚街上唯一的音像店。隔着玻璃柜,看见那盒写着《校园民谣1》的磁带。和当时正风起云涌的北京摇滚不同,这盒磁带显出一种斯文但高级的气质。就是这盒磁带,开启了大陆校园民谣的时代。这个时代不长,三五年即被商业运作消融雪化。然而“意义”二字又怎能用区区人间的时间去衡量评说呢?直至今天,仍不时见到对于校园民谣或非恶意但绝对偏颇的评价。没有把自己的歌唱好,也没有把自己的琴弹好的人,他们不需要那一段飘逸的美丽。

这盒磁带里有沈庆的两首作品,其一当然是后来成为他标志的《青春》,另一首是他作词的《寂寞是因为思念谁》。我一直很想听到他或者作曲的逯学军的演绎,如今沈庆已殁,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听见逯学军的版本了。他们那批人,后来还从事音乐的其实并不多。《校园民谣1》之后,陆续发行了《校园民谣2》《校园民谣3》,当那些越来越专业的歌手替代了作者的声音,校园民谣的时代如风吹絮,随风而去。《校园民谣2》里收录了沈庆三首作品:《昔日重来》《最后》《没有想法》,但已经不是沈庆自己的演绎。《校园民谣3》则完全换了一批作者,不值一提。对民谣这种音乐类型,作者的声音其实和他的词曲合起来才是一个整体。因为民谣的本质本来就不是所谓的专业性,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写词的写词,作曲的作曲,唱歌的唱歌,似乎这三者拥有太高超的专业要求,以至于不能让一个人同时拥有。但民谣的本质正好相反,它来自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所不同处只是,这些普通人想要用唱歌的方式表达自己。民谣的本质其实在作者。作者的缺失让歌成了一页一页谱子,如同三魂七魄不再完整。

《校园民谣》

我一首一首唱着,恢复着词曲和弦的记忆,房间回荡着那些如同失传的声音。此心沉默,用沉默的心唱歌,再高的调也一起孤寡沉默起来。《没有想法》的旋律还像二十八年前一样朗朗上口,我曾在这首歌学得大二和弦的另一种用法;唱《最后》的时候,我还是会想起毕业时送那个女生回家上车的阳光;唱《岁月》会想起那个爱边走路边弹吉他的朋友,多年前他水遁而去的时候,并不知道这首歌的作者也将在数年后绝世而去;《离别歌》勾起的是1998年沿街卖唱的仓皇记忆;当然还有我爱的《对镜梳妆》,在次日的江湖边,我终于唱了自己最好的一版。

多年来我仍会不时搜索关注沈庆的消息,我知道他还在写歌。最后一次搜索是不久之前,因为自己的《诗词残卷》专辑收录了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想听听别人谱这首词是什么样子,结果搜到沈庆。他正在做音乐剧《苏东坡》,在《定风波》这首歌里,他对原序的处理是很好的想法。5月24日晚,我才知道原来我有一个朋友早已约好了沈庆,来广州的时候一定带他来江湖边。我曾想过我们彼此唱彼此的《定风波》,看来是没这个机会了。以音乐立名的人啊,多值得听着歌远去啊!(责编:孙小宁)

作者:匡笑余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