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失速的海尔金控:撕掉金融标签后,怎么做好“产业投行”
北京商报2022-06-29 07:39:00

失速的海尔金控:撕掉金融标签后,怎么做好“产业投行”

从最初的蜂拥而入,到落寞离场。那些扎堆进入金融圈的实业公司们,如今怎样了?

近日,一则“快捷通转让”的消息,让舆论鲜少关注的“卖家”海尔金控又重回大众视野。

为何出售含金量高的支付牌照?为何选择在金融布局上频频撤退?

北京商报记者从一位曾在海尔金控供职的人士那似乎找到了答案:“辛辛苦苦产冰箱卖冰箱的钱全被你们金融的人给霍霍了。” 虽是戏言,但不难窥出其中窘况。

回望2014年,一场互联网金融风潮下,海尔也没抵挡住诱惑,成立P2P,收购支付和消金两大金融牌照,金融业务做得风生水起。

然而,随着互金整治以及支付监管收紧,重压之下,海尔退却了,在卖家电与做金融中,选择了聚焦主业。

逐渐去金融

卖掉快捷通,是海尔金控一早就曾定下的计划。

“可能是出于大环境原因,我在2019年左右就听说有出售计划,但没想到现在才落定。”6月27日,曾为海尔金控供职多年的李华(化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前几年快捷通曾有不错营收,但后续听到的更多是被罚的消息,直到近日出售一事才落槌,这也让他感慨万千。

令其唏嘘的还有海尔金控旗下业务乐赚金服,这也曾是海尔金控重推的一条业务线。根据李华所述及公开信息,乐赚金服起步于2014年成立的互联网理财平台“海融易”,后者是由海尔金控发起设立的也是海尔旗下唯一一家P2P平台,对于这家平台,记者顺势搜索了几年前的公开报道,从平台高层频繁出现在大型论坛和多次的宣传报道来看,其在集团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当时集团还是比较看重海融易的,内部也在积极推进备案,另外也筹备了一系列转型方案,包括消金业务、小贷业务都有尝试。”李华说道,直到2020年4月左右,得知备案无望后,乐赚金服开始清退动作,一系列人员开始离职,很多转型动作也戛然而止。

虽然乐赚金服运营公司目前仍在存续状态,但从最新介绍来看已经退去了所有关乎金融服务的标签。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2020年5月,乐赚金服由“上海乐赚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乐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也删掉了“金融信息服务、金融业务流程外包、金融知识流程外包”等,从整个工商信息来看,再无“金融”相关字样,仅剩信息技术服务、数据处理服务等。

乐赚金服的折戟,其实只是海尔金控撕掉“金融”标签的开端。近两日,有多个接近海尔金控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虽然互金鼎盛时期,海尔金控曾被海尔集团予以重望,但随着后续互金整治和支付监管收紧,公司业务开展屡屡受挫,集团明显开始弱化旗下金融业务,并强调回归主业。

事实上,从海尔金控近年来多个动作亦可窥出此动向。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梳理发现,就在乐赚金服由互金平台变身为信息技术平台后,紧接着2020年7月,曾在海尔金控管理下的海尔消金公司,法定代表人由海尔金控法定代表人谭丽霞变更为李占国;此后的2021年,海尔金控也跟进了一系列的“去金融”操作,例如在2021年12月,删掉了经营范围中的所有涉金融业务,变更为投资活动和数据处理服务,原有名称“海尔集团(青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也变更为海尔集团(青岛)金盈控股有限公司。

“一系列调整可能有高层原因,听说海尔集团不让金控做太多金融相关业务,所以后来互金这块不太受重视,也可能是感知到监管政策加严,海尔金控开始了一系列削减和变更。” 李华说道。

另一位曾在海尔金控供职的人士侧面印证了李华的说法,“自互金整顿之后,确实感觉到海尔有弱化金融的举措,尤其是对乐赚金服各方面都会比较紧张,相对其他公司来说,金融业务也更为谨慎保守一些”。

针对多位人士所述以及海尔金控一系列去金融化举措,北京商报记者多次向海尔金控求证,均未获得正面回应,仅称“后续将坚持产融结合方向,从产业中来,到产业中去”。

自身业绩承压

对于海尔金控一系列动作,在业内看来,一方面是为回笼现金流,另一方面也是为甩掉包袱聚焦主业。北京商报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这实则也与海尔金控旗下金融业务承压以及该公司战略方向相关。

“更名瘦身,一方面与监管要求相关,比如互金整治使得网贷模式退出舞台,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要求未取得金融控股公司许可证的企业,名称中不得使用‘金融控股’字样,因此,海尔金控相应调整主要基于合规要求。”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说道。

在于百程看来,在旗下互金和支付等零售方向业务受挫后,可以看出海尔金控也更加聚焦产业服务,不过在产业服务中金融服务仍是重点,因此该公司也在通过租赁、保理、投资等方式,更加强调的是金融与产业、金融与科技的结合。

除了客观制约外,海尔金控自身实则压力也不小。

正如李华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忆:“那时候集团互金业务都不怎么挣钱,内部老调侃说,我们辛辛苦苦产冰箱卖冰箱的钱全被你们金融的人给霍霍了……”虽是戏言,但不难窥出其中窘况。

另据北京商报记者获取的海尔金控2021年财报和2022年一季报,该公司不管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数据,较此前来看均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例如海尔金控2021年录得营收65.09亿元,创下了近几年新低,归母净利润22.46亿元,相较上年同期的29.17亿元下滑;尤其是在今年一季度,海尔金控归母净利润0.65亿元,较上一年同期的8.95亿元大幅下滑92.7%。

“回笼资金也是为减少流动性压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则进一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减持其他机构,加快市场融资,也说明其亟须改善资金流动性,目前看海尔金控除了营收和净利润下滑较快外,现金流也已非常吃紧(如2021年现金流入仅有2020年的一半),因此,如何应对今年接下来的债务到期压力,也将非常困扰公司管理者。

产业投行怎么做

对于业绩下滑一事,北京商报记者也向海尔金控采访原因,但后者同样未给出正面回应。

不过,对于后续战略方向,海尔金控回应称,从战略上看,海尔金控是进一步聚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聚焦科技与数字化创新,理念上是始终秉持“产融结合”理念,主动进行资产组合调整,进一步通过“产业投行”模式,集中资金、管理、技术等优势资源,继续致力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一回应与海尔金控官网宣传一致。其介绍,海尔金控是海尔集团旗下的金融生态品牌,注册资本117.366亿元,目前业务涉及融资租赁、金融保理、金融科技、PE/VC投资、产业并购、资产交易等领域,资产规模超千亿元。

另在产业生态链上,覆盖的领域已有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绿色环保、医疗健康、教育文化等50多类,为超千万家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服务,带动全国近7万人实现创业。

对于其业务模式,海尔金控官网还提到,已在行业内首创“产业投行”模式,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而是结合用户需求,从产业痛点切入,通过资本、科技、资源等服务企业物联网转型。

不过,如今瘦身后的海尔金控,在市场竞争上优势是否一如既往?这一问题需要市场和时间给出答案。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认为,海尔金控致力于将金融资源与产业需求进行创新融合,可以看出目前海尔金控保留的这些牌照在与其主业的结合上仍具有价值。后续,预计海尔金控仍将以“稳”字当头,进一步缩减与其主业不相关的业务规模,将更多精力转向产业相关的经营提升。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则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牌照布局来看,小贷自从新规颁发以后就呈现两极分化,大型互联网平台更希望通过消费金融牌照开展业务,从融资租赁和金融保理、股权投资等布局来看,海尔金控确实是在选择一些和主业结合更加紧密的金融选项。但要注意的是,没了支付牌照,海尔金控独立发展可能会面临更多问题,从自身来看不如原来的成色足。

“产业金融服务虽然是个苦活累活,但值得一直走下去,一方面与现有的国家政策方向相符,毕竟现在C端入口都已经被瓜分得接近饱和,另一方面企业数字化相关的金融服务才刚刚起步,包括农村金融等场景也是一片蓝海,值得深耕。”王蓬博进一步称,建议海尔金控后续更多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和产业结合更加紧密,更多地输出和强化科技能力。

“建议还是更多聚焦在海尔生态内的金融服务,服务好实体产业升级。”金天同样说道。

记者 刘四红

来源:北京商报

编辑:熊思怡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作者:刘四红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