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在上海来一碗“网红”苏式绿豆汤,记忆中的味道是什么样子?
周到2022-06-25 10:37:53

一碗苏式绿豆汤,以薄荷水为汤底,沁人心脾。

这几年来它成为了“网红美食”,拥趸众多。

还有人为此专门跑苏州自己吃,再带到上海分给亲朋好友。

因此,不止苏州本地,上海也有越来越多制作苏式绿豆汤的店家,甚至出现了“专卖”和“连锁店”……

♦️图片:上海静安

在苏州常熟长大、在上海生活的韦女士最近吃到了“妈妈牌绿豆汤”,她跟周到君聊了聊吃苏式绿豆汤的故事——以前怎么吃?现在怎么吃?为什么它会成为夏日的念想?

跟常规的绿豆汤不同,苏式绿豆汤丰富得像八宝饭。不过,其实不止苏州有这样的食物,湖州有多样汤,福州有长乐冰饭。这也不是苏式绿豆汤第一次“进驻”上海,在一些食谱上甚至有叫法称上海绿豆汤。金宇澄在《繁花》中写到上个世纪上海的相亲:

或者节约一点,到“四如春”饮食店,吃两碗冰冻薄荷绿豆汤,吃吃谈谈,多好。


吃什么?

苏式绿豆汤最特别的,一是薄荷水,二是硬糯米,三是不开花的绿豆。有人称之为“三大金刚”,它们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这里讲的都是传统的做法——薄荷水是用薄荷现熬的,因此呈现橄榄绿的颜色。

糯米的标准是要硬且不生硬,绿豆是不能煮到开花的程度,否则就算“翻车”。颇有上海市民对此不习惯,因此出现了软糯的“改良版”。

♦️改良版

但是在从小吃到大的人看来,这样做肯定是不正宗的。更何况,硬一点的糯米和绿豆自有其好处,吃起来更有嚼劲,放在汤里也不会浑浊。换句话说,如果太“苏”,与其说是“绿豆汤”,不如说是“绿豆粥”。

♦️传统版和改良版

至于蜜饯用什么,实际上并不打紧——其主要作用是作为点缀,改善卖相。红绿丝口感不好,在五仁月饼里它就最不招待见,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冬瓜糖太甜了,现在的人最不缺这一口,未必要用。

♦️微博截图

韦女士告诉周到君,自家制作的绿豆汤像现在不用红绿丝和冬瓜糖了;沿用了话梅,酸酸的很好吃;至于其他的蜜饯,选择了樱桃干、橄榄肉等,重点是色彩搭配美观。

怎么吃?

街上卖苏式绿豆汤的“网红店”越来越多,怎么挑,怎么吃?其中也是有讲究的。

第一条,购买绿豆汤时看汤色。如果用薄荷叶熬汤色是橄榄色的,如果用薄荷香精是透明的。苏式的传统是熬的,现在很多是香精,成本低,好看,但是香精味比较重,也不是很健康。

■图片:微博@s行者无疆z

第二条,味道虽好不要贪杯。就算是当地人,苏式绿豆汤也不是天天吃的。解暑用效果极好,但是“也不是天天吃,凉性太降火了”,韦女士笑着说。

最后,要干湿分离,不要提前放入糯米和绿豆。放在一起不到一个小时就要变成“泡饭”了。但是就算分开来放,最好也不要超过一天,隔夜饭太硬了——这是一个“火候”问题。

♦️干湿分离的包装

随着苏式绿豆汤的流行,在上海随时点一杯外卖已不是难事,味道也还不错。

但是最珍贵的还是记忆——小时候想吃了就保温桶里自己倒,不够了再到老城区的小店里吃,看店家从大锅里挖出一块糯米。这一类朴素的小吃,往往“吃的是情怀”。

♦️图片: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苏州市文广旅局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曾介绍过苏式绿豆汤的源头,在今天高新区的浒墅关。当地有一家店名为苏阳许记绿豆汤,人气很旺。若是前往苏州旅游,不妨先到紫笑香、苏锦记这些老字号打卡,尝一尝传统的口味。

♦️图片: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这个夏天,不妨用薄荷味的绿豆汤解解暑吧!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毛奕云

作者:毛奕云
选稿:郑闻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