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数风流人物》第13次扮演毛泽东 侯京健:演伟人时间跨度长是最大挑战
北京青年报2022-06-22 11:33:13

9岁的一次经历,让侯京健第一次与影视结缘,并从此萌发了当演员的想法。但童年时期的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毛泽东的特型演员。从2010年的《铁肩担道义》算起,到正在江苏卫视热播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数风流人物》,侯京健已经前后13次饰演毛泽东。

  压力:时间跨度是挑战

在《铁肩担道义》《秋收起义》《觉醒年代》等多部影视剧中,侯京健都对毛泽东的形象做出出色演绎。尽管已经是85后演员中最被广大观众认可的毛泽东扮演者,但侯京健还是表示,《数风流人物》的拍摄让他压力巨大,“如此长的时间跨度都是由我一个人来演,这是一个特别大的挑战。”

尽管已经数次交出“高分答卷”,但侯京健每一次接到新剧本,难免都会有些紧张。“塑造这类角色的时候,不像演其他角色。别的角色,我们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观照,会有很自然的一面,也会更有代入感。演毛主席,就只能在心里去找人物原型,去尽量贴合真实的人物本身。”侯京健表示。

剧中,除了生动还原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还以极细腻的笔调,呈现了他与家人的相处瞬间。他会在弟弟妹妹告知家中困境时面露愧疚之色,并鼓励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走出去,干革命”;也会在与杨开慧分别时,明知妻子的担忧和不舍,却始终表现得云淡风轻,一句“我还要用这个大碗吃饭呢”化解离别的伤感气氛,也做下了彼此间最真诚的约定;还会在孩子们面前暂时抛开一切,陪着儿子抓鱼,体会乡野乐趣,做一名简简单单的父亲。

正因为诸多生活化细节,最初接触到这部剧,侯京健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发力”。“自己还太年轻了,生活阅历远远不够,离毛主席还差得太远。”侯京健感叹道。

  共鸣:把握不同阶段的人物心境

对侯京健而言,拍摄《数风流人物》最大的难点在于超长的时间跨度。该剧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篇,沿着历史的脉络一直讲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这前后30年不同阶段的毛泽东,都是由侯京健一人完成的。

“通过这些年的创作,侯京健对毛主席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在他看来,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充满干劲,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他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年时期的毛泽东,则更加成熟,善于归纳、总结、反思和调整。老年时期的毛泽东,会更有韧劲,也更加通透。

在表演过程中,侯京健选择了用语音语调、体态动作的变化,来诠释不同阶段人物心境的变化。“比如,青年时期的音调会更高亢,中老年时则会有意把声线往下压一压。还有走路的姿势、眼神,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变化。”在他看来,只有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生动、丰满、立体,才能展现毛泽东的思想变化过程,也方能诠释伟人的伟大之处。

  影响:内心实实在在被革命先辈鼓舞着

本着“忠于历史,真实还原”的创作原则,《数风流人物》中还原了大量真实场景,置景量是一般电视剧的三倍。这种真实的年代质感,不仅让观众触动不已,也给演员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采访中,侯京健回忆了一场红军长征爬雪山的戏。那场戏的拍摄是在7月,横店的夏季酷暑难耐,但演员们需要穿着厚厚的棉袄,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而且拍摄的时候是大中午,拍完包括我在内,好几个人都快中暑了。大家还是坚持了下来,而且那个劲儿也是对的。”侯京健表示,整个剧组在拍摄过程中都透着一股精气神,“内心是实实在在被革命先辈们鼓舞着”。

谈到这些年来饰演毛泽东的经历,用侯京健的话说,也让他成就了更好的自己。“一路走来我遇到了很多挫折,也有迷茫期。但现在回过头看,我觉得自己变得更坚定、乐观,更充满正能量,我觉得这是扮演毛主席带给我的深层次影响。”作为一名85后,侯京健也在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虽然可能做不出多大的成绩,但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一定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京青年报 记者 杨文杰

来源:北京青年报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